百度的17年产品史——突围、霸权、迷失、焦虑与变革
然而好景不长,在2000~2001年期间,互联网迎来第一次“泡沫”和“崩盘”,无数网站被关闭,许多域名都成了“死链接”。随之而来的,就是百度在美国的对标对象Inktodi股价从最高的243美元跌到不足1美元,被雅虎收购。 突如其来的一切,让李彦宏开始意识到转型已经迫在眉睫,于是,李决定迅速调整战略,将业务模型从面向企业提供搜索技术转为自行经营搜索引擎。同时,在商业模式上也有所变化,百度的仿效对象开始变为了美国的 Overture,也就是发明“竞价排名”的鼻祖——所谓“竞价排名”,即根据支付费用的多少来决定广告主在网站中的展示信息排名位置。 百度帝国的商业基石 2001年,百度在国内首创了“竞价排名”模式。这一决定直接让其搜索技术的进步能够更好转化为客观的商业回报,与此同时,百度的盈利收入来源也从此前的主要从面向网站售卖技术服务获取收入变成了主要面向广告主售卖广告而获取收入。 同年,百度正式推出独立搜索引擎baidu.com,直接服务C端用户,业务重心正式开始从“面向企业”转向为“面向用户”。 某种意义上,这两个决策成为了百度此后十多年里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此后百度所有的成功和可能性,几乎都源自于其“搜索引擎”产品所获取到的巨大流量,以及其搜索广告收入的持续稳健增长。
2002年的百度首页 然而,也正是“竞价”这一方式,在其为百度带来源源不断收入的同时,也给它在此后的时间里带来了无数非议。 同样作为搜索引擎,Google在起初并未直接将广告与用户的搜索结果进行关联,而是单独在搜索结果页中辟出了一块独立的展示位来完成广告的展现,同时Google也将广告和实际页面中展示的内容进行了较为显著的区分,让用户能够识别出哪些是广告。此外,Google的广告展现权重采用的是“关键词点击价格+广告质量”双项指标,并非一味出价最高就能得到最高的展示和点击的逻辑。 以上这些,无一不是更加站在“用户”端来考虑完成的设计。 相比之下,百度的规则要粗暴了许多。 首先,百度采用纯粹的“竞价排名、价高者得”标准,并且在实际显示结果上将广告内容和正常搜索结果放在一起。不但如此,还将广告商的推广内容置于搜索结果的前几位,这造成用户难以对于真正的搜索结果和广告进行区分,从而在无意中点击了广告,给百度制造了利润。 这样的设计和逻辑,成为了此后无数非议与诟病的原点。 同期,百度也开始展现出了它“更懂中国用户”的一面。 百度在2002年前后陆续上线了IE搜索伴侣、百度大富翁游戏、百度MP3、百度网盟等产品,这些产品每一个都各有其亮点。 所谓“IE搜索伴侣”,其实就是一个可嵌入IE浏览器中的搜索插件,对于当时大量完全记不住诸多由英文字母组成的域名的中国网民来说,”IE搜索伴侣”这样的产品极大降低了用户的“搜索”使用门槛,只需在浏览器的地址栏进行输入中文关键词,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网页内容。这款产品当时是作为与其竞争对手3721的正面对标产品而存在的,一度它与3721也分别占据了大多数中国网民们的浏览器窗口。 相比起来,Google开始瞄上“浏览器”这个大众级的“入口”并真正开始有所动作,要一直等到2008年前后,Chrome浏览器的发布和上线。 而百度MP3搜索则成为了一款早期中国互联网业内大获成功的垂直搜索类产品——在早期互联网中,下载MP3和“听歌”对于很多网民而言无疑算得上是一个刚需,但查找的过程却往往无比繁杂,百度MP3搜索的出现无疑帮许多人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也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百度流量增长的支柱之一,曾一度占据百度整体流量的三分之一。 至于百度网盟,则基本是对标Google Ads的一款广告联盟产品,推出之后也得到了大量合作网站的支持,让百度除了自身流量的积累外,也渐渐可以把自己的存在感和触角伸展到无数中小网站和门户网站中。 超越Google 2002年,对百度而言是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百度能够在“搜索之争”中打败谷歌赢得中国市场,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02年推出的“闪电计划”以及这一年中Google开始遭遇经历的一些小变故。 所谓“闪电计划”,乃是李彦宏亲自发起的一个行动,当时的李,召集了十余名百度核心骨干,要求他们在9个月内,将百度的日访问页面提升10倍,页面反应速率达到和Google一样快,内容更新频率则必须全面超越Google。 同样是在2002年,年初,Google在中国网民中的市场占有率仍然还大大领先于百度。然而,从这一年开始,前文提到的GFW(长城防火墙)开始初步上线运作,为了防止人们访问某些被过滤的网站,中国大陆开始采用域名劫持及封锁大量海外DNS服务器等手段,这直接导致了Google从这一年开始不间断出现域名被劫持状态。 其具体表现为:在一段时间内,用户如果输入“Google.com”的网址,可能会被自动跳转到包括百度等在内的其他网站,在长达2个星期的时间内,Google都无法正常使用。 当然,这不是这家搜索引擎巨头第一次在中国遭遇“域名劫持”,此后数年里,它还会反复面临这一遭遇。在很多时候,用户们通过浏览器打开Google都可能会看到如下的界面。
总之,趁着Google面临大量此类问题的间隙,百度牢牢抓住了机会,再配合其自身以提升用户体验为导向的“闪电计划”,百度的中文搜索体验开始渐渐超过Google,成为中国网民首选搜索引擎。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