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互联网文化,从追逐流量到寻求质量的路还有多远?
从这个角度来看, 当下信息流模式应该思考的是,如何通过平台的高质量调性来维持它的公司品牌声誉赢得尊重,这要求它们应该从内容层面引导网民从浅薄走向深度思考与理性思辨,推动内容消费升级,而非内容消费降级。 当然,也有人说知乎是内容质量社区的一面旗帜与标杆,也是内容平台的一股清流,但整个中文互联网的现状却在诞生更多的资讯内容头条。它们为巨头带来了更多流量,但用户却没有变成更好的自己,将碎片化时间虚掷于各种娱乐休闲之中补充着枯竭的多巴胺,这给用户带来的是意义空虚与价值迷茫。 这其实是科技巨头在追逐流量与利润的路上与社会责任上产生了冲突。 当互联网发展到更高阶段,需要对用户的成长负责 如果在中美互联网发展到并驾齐驱之时,中国互联网平台未来依然是通过获取流量为核心的思路去迎合用户的低俗化、浅薄化的需求,它带来的负效应往往是一方面是让用户为各种娱乐化内容产品上瘾无法自拔,网民浮躁、空虚与精神上的贫瘠成为常态。其次它会带来了更多的争议与社会问题。 当然不可否认当前巨头们也都开始在考虑社会责任的问题,比如说从谷歌到 Facebook,从腾讯与抖音都针对旗下的相关的流量型应用推出了防沉迷功能,但如果整体的内容生产模式不改变,其实是治标不治本。 就如《卫报》所指出的:科技公司推出防沉迷功能,就跟买烟时附赠用于戒烟的尼古丁贴剂一个道理。 而随着用户走向成熟,流量导向的模式下的内容质量也很难满足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互联网平台要确保它的后续的留存率和续费率,需要依赖产出更丰厚的精神食粮,增强互联网内容的厚度与深度。 它应该怎么做呢? 在笔者来看,互联网平台首先应该需要调整平台机制与内容产出的方向,平衡流量与质量的冲突以及利润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天平,它需要从内容质量输出层面去考虑对网络个体的成长担负一定的责任。 其次是从机制上塑造高质量的内容产出机制与内容的连贯性。 比如我们从知乎的模式来看,它多年积累的优秀回答可以反复利用。三五年过去,相关的问题回答会一直处于更新与信息扩充的状态中,这是通过平台的模式赋予内容的连贯性与丰富性来推动知识的积累与完善,帮助个人的成长的案例。 其三是如何让更多个体发声,塑造更为平等与理性的互联网文化颇为关键。 推动那些沉默的大多数理性发声并不容易,它依赖高质量的内容与理性思辨的平台氛围,才能连接推动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甚至普通人参与到互联网平台来带动下一代的成长。 知乎 CEO 周源在乌镇演讲中提到了一个在课外培训机构教小学语文的老师,她从12年开始就一直做知乎公共编辑志愿者。过去 6 年,她做了 50000 多次公共编辑,帮提问者纠正语法、错别字、表达方式等错误。 它其实也是内容平台可以观察到的一个方向——去鼓励更多的个体站出来发声让自己成长并帮助他人,平等对话,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它能塑造更为平等与理性的互联网的文化。 当然,这涉及到互联网巨头当下文化的重塑与产品机制的调整,这也注定是一条艰难的路。但对于互联网巨头而言,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另外是通过网络文化输出,塑造更加理性的线上线下氛围与价值观。在整个中文互联网上,从过去霍金离世到最近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等诸多热门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有许多无价值、互怼的情绪化信息噪音产生。浮躁的粉丝文化、情绪化以及充满戾气的互怼也将影响到现实社会中的个体。 网络是第二社会,它在不断降低社会沟通和市场交易的成本,也影响到了线下人们的处事准则与方式,网络空间的健康与否某种程度决定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过去有人做过论断,认为 20 年后中国将没有什么互联网企业和非互联网企业之分,所有的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 当互联网不再仅仅依赖流量去获取营收,而是深入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时,这个时候网络环境会极大影响到社会个体,这需要更多互联网平台去输出的新的行业标准以及良性的文化与价值观,而纯粹以吸引眼球为主的流量思维与文化很难赢得人们内心的认可与尊重。 而如果更多互联网平台开始为用户的成长负责,去调动用户参与更有意义与质量的内容生产与话题讨论,去推动一种共同成长的文化,坚守高质量的内容准则,让新一代互联网原住民能够逐步从浮躁与精神贫瘠的状态中走出来变得更加丰盈充实与理性时,它也将影响到线下个体的社会面貌。 这或许是未来互联网平台需要担负的社会责任——通过平台机制与内容产出机制引导文化与价值观的改变,让网民成为更好的自己并帮助他人变得更好,这才是中文互联网未来要走的路。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