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重生历险:从“全民记者”到“全民网红”
它在短期内承担了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公开社交、私密社交的全部,占领了手机用户的绝大部分空余时间,吃饭发微博、发牢骚发微博、政治讨论发微博,约炮靠微博,快速联系熟人靠微博,晒幸福发微博,失恋了发微博,政治讨论发微博…… 李开复所谓的《微博,改变一切》并不只是为了卖书的漫天妄语。 被媒体管制压抑多年的探寻真相的渴望、发声的本能一齐从微博这个“舆论阀”喷薄而出。往日只能逞口舌于一室、言谆谆于乡里的“意见分子”终于如蛟归大海,而过去掀风浪于论坛的意见领袖也发现了新的阵地,纷纷摇身变为民意代言人。就连《人民日报》这种让人素来无感的传统媒体也换了一种身段,在微博上开了分号——甚至,分号取代了本体。(有多少财经网的粉丝会看经济新闻?有多少转发《新周刊》晚安帖的人买过这本杂志?) 正是中国媒体公信力的集体沦陷才让新浪微博成了很多人几乎唯一的信息来源,成为彼时最大的舆论场。 目标定位的扭曲和矫正,从“私信”开始 另一个核心产品是私信。 微博在产品定位上摇摆不定和“强扭苦瓜”,在私信功能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就连王高飞都承认:
微博本想把私信做成微博这个社交网络的基础通讯服务,然而“微博的整体网络架构是基于单向关系的,但是私信的产品,一直做的是IM(建立强关系,然后才能通讯), 微博双向关系的比例上不去(双向关系占微博整体几百亿关系的比例,不高),再加上微信的替代性和网络集中效应,私信使用率一直下降也是必然。” 最终,微博向强大的产品惯性和用户习惯低头,放弃私信IM的尴尬定位,为微博金字塔式的关系结构服务,为媒体、名人提供私信通道能力,让他们拥有“公众发行”能力,类似于微信公号的推送机制。 2013—2015年微信与新浪微博月活用户增速对比
站在2014年初的时间节点上,刘新征也坦承自己多次在心中复盘,依然找不出维持微博人气不坠的对策。 新浪微博与Facebook“傻傻分不清楚” 哪怕新浪微博死马当作活马医,将microblog这种形式不断照着Facebook的样子改造——无所不包的个人主页(还有9999种背景任你随心换哦)、个人相册、功能强大的IM系统、模仿Facebook Graph Search的图谱搜索,然而却无法撬取沉淀于QQ、人人网、通讯录中的关系链,无法扭转愈演愈烈的媒体化倾向。 如果微信这个中国人的social hub只是刘新征口中“熟人聊天”的地方,微博尚有喘息的空间。关键在于,微信在social network的基础之上先于Facebook做起了social media。 微信和同为social network的Facebook一样,也遇到了“语境崩塌”(Facebook内部将人们不再过多地暴露自己归因于语境崩塌——和一对一及群组交流相比,在social network中你控制不了哪些人会看到你的状态,从而不知道该说哪个圈子爱听的话,最终只能沉默)的问题。就像我2014年底就在钛媒体发布的文章《这一年,我们站在社交新时代的门口》指出的:当人们线下的社交图谱向Facebook、微信上的迁移已经基本完成,它们正在从社交网络变身为通信工具,人们倾向于在上面维系关系而非拓展关系,联络旧雨而非结识新知。Facebook自己的数据也显示用户公开发布私人状态的意愿正在不断下降,2015年上半年在日活用户不断上升的同时,用户发布的个人动态数量下降了21%。按照王高飞的估计:在Facebook的timeline上,两年前media 内容占比5%-10%,而现在已经达到30%,如果 Facebook 不加控制的话,比例会更高。不用说,微信必然也面临同样的困境。 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在朋友圈里面暴露自己的个人状态,而是更愿意回归一对一的私聊,那么只能通过转发公号文章来树立自己的社交形象,增强社交黏性。每个微小的个体都可以通过朋友圈“自传播”,所以几乎会写字的都开了自己的微信公号,微信公号真正开启了全民自媒体的时代。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