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死了创业者?
这类变现在O2O和企业服务中最为常见,也是这一类企业的核心变现方式,但这类变现方式对于商业逻辑本体要求很高,如果产品足够高频,或者切入点很痛,用户付费意愿会增强。商业逻辑的可规模化效应会带动盈利模型的规模化。并且此类变现稳定,是一个可靠地变现方式。 唯一担忧的就是目前市场上有太多通过免费思维在教育用户的产品,在我看来一来是对市场拓张盲目崇信,二来是对自己的产品不够自信,产品足够好,切点足够痛,免费啥?就因为有太多的这样的产品所以也导致用户被反方向教育,付费意愿是这类变现的一个忧虑点。 7、游戏变现 这个变现我想大家最好理解了,也是腾讯的一大收入支柱。 游戏充分利用了用户心理有着强大的付费能动性。其中网络游戏、社交游戏、网红打赏等等都属于这类变现。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变现方式,只是不具备普世参考,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导弹这样的武器。 8、宗教变现 如果说游戏变现是导弹,那么宗教变现就是原子弹。 这类变现我觉得威力更大,同样实现难度也是极高。除了部分宗教网站在不断运用之外,一些互联网企业也有运用的影子。 宗教网站的运用我不想赘述,只举个比较正面的例子——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通过内容筛选具有相似标签的用户之间的粘性,同时通过一些仪式性很强的东西强化社群价值观,在我看来这种粘性已经超过了粉丝这样的范畴。优质内容持续地形成共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用户的思维。 黄章晋曾在《一席》中讲到,内容的最高级形式就是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并将这样的价值观赋予自己的读者。这样的内容形式,罗辑思维算一个。所以罗胖卖什么不重要,只是取决他想卖什么,他就是粉丝心中的“神”(我是罗胖的用户)。 当然,这类变现门槛太高,普世性极低。任何产品都希望能够人格化,态度是吸引用户很重要的维度,只是难度大而已,而且需要时间的积累。 这8中方式是我能想到的互联网比较普通的方式,可能还有很多变现方式我没有提到,或者说未来会产生出来。 欢迎大家与我探讨。但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是作为一个成熟创业者,在开始创业或者在创业初期的时候,我们不妨放下商业逻辑,回归现金流,想想盈利模型,可能这样可以让我们在“冬天”过得更从容。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