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http://www.0888zz.com/)- 科技、建站、数据工具、云上网络、机器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创业热点 > 点评 > 正文

所谓资本寒冬,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破灭

发布时间:2016-09-07 13:48:07 所属栏目:点评 来源:caoz的梦呓
导读:凛冬将至 去年提过,今年资本圈全面喊冷。最近各种自媒体,投资机构,以及一些线下分享会,也都在说资本寒冬。但,话说回来,当我们说资本寒冬的时候,仔细看看市场状况,你

所谓资本寒冬,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破灭

题图含义为,一半冰封,一半火焰,也是互联网的真实现状。

其实很多内容我以前都写过,不过换个标题估计访问量还不少。

凛冬将至 去年提过,今年资本圈全面喊冷。最近各种自媒体,投资机构,以及一些线下分享会,也都在说资本寒冬。

但,话说回来,当我们说资本寒冬的时候,仔细看看市场状况,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

互联网其实整体发展并不差,看看腾讯财报,市值是不是创新高,阿里财报够不够亮眼,网易,微博,甚至陌陌,很多巨头,准巨头,上市公司都在创下新高,或强劲反弹。巨头里只有百度状况不太好,这是另一个话题。

简单说就是,互联网现在的真相是,强者更强,寡头垄断趋势更加明显,而创业公司的市场空间则越发窘迫。

还是用我熟悉的游戏行业来说,手游时代,刚开始的时候,乱世江湖,草莽崛起,几千家上万家工作室轰轰烈烈的抢市场,现在呢,腾讯加网易,两家控制了70%-80%,一堆端游老江湖和其他上市游戏公司瓜分剩下的绝大部分,留给创业公司的份额是多少,5%有没有,我觉得都没有。市场在成长,但创业者的机会窗口非常窄了。

所以,回过头来,所谓资本寒冬,并不是整个行业的寒冬,而是创业者和新兴企业的寒冬,这跟我们以前所说的寒冬,还是有所不同。那么,新的问题来了,为什么创业公司的机会越来越小?

我整理了一个我的认知,就是太多创业机会,都是创业者和资本方的一厢情愿,而这个一厢情愿的核心是,无视或低估流量的成本,在特定时期,流量红利期,确实有成功案例可以看到,但当流量红利破灭,巨头的流量优势凸显,创业公司被流量成本迅速拖垮,一蹶不振。 流量获取能力依然是现在创业公司最核心,最需要强调的能力,但很多所谓新领域的公司都无视了这一点,甚至藐视这一点。

这是我前几天在坡国私人分享会开场的核心观点,今天延伸一下。

雷军说,站在风口,猪都会飞起来,什么是风口,用我的说法,就是流量红利期。

什么是流量红利

1、新的平台用户快速增长,而相关资源匮乏,谁占领先机,谁就充分拥有流量红利。

早期pc互联网的时代,为什么草莽出英雄,草根站长蜂拥而起,最初就是互联网资源匮乏,而网民数一直激增,只要你能提供优质稳定的内容,流量红利期持续较长。

移动互联网刚崛起的时候,第一批去做手游的,就占了这个用户快速增长的流量红利。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速度太快,巨头跟进速度也太快,所以流量红利期非常的短。

微信公众平台刚起来的时候,自媒体也占了这个流量红利的甜头。

2、新的媒体,用户平台,其广告价值尚未被挖掘的时候,先入者获得流量红利。

最早淘宝刚出来的时候,电商用户激增,而淘宝本身也开始花大价钱做推广,这时候开淘宝店就是有流量红利,因为你成本很低可以获得淘宝推广的用户人群;但今天,淘宝上的用户获取成本已经极高了,再想占这个便宜真没有了。

最早做百度竞价的,最早买广点通的,都是有流量红利在,但晚了就没了。

新的广告载体,或者旧的广告载体,在新环境里,经常出现价值被低估,或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谁掌握了这些资讯,谁就拥有了这样的流量红利。

3、新的话题和新的产业出现的时候,媒体自发传播造成的流量红利。

典型的小米,为什么小米当年能成功,因为其话题效应太强,自发传播性太强,所谓风口,就在于此。

后面那么多互联网品牌想学小米,话题性和传播性都做不到,那么用户认知成本和信任成本就高上来了。

有些创新的领域,或者跨界领域,有些新的概念,新的模式,新的操作方法,会形成一定的话题热度,在这种热度下,媒体和各种社交网络会自发传播,带来流量红利。

4、新的推广途径,新的宣传方式,在用户尚未免疫的情况下,所获得的低成本宣传优势,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流量红利。

国内的典型案例有单页电商,不展开讲。只说结论,曾经很赚钱(当时连提都不敢提),但用户免疫力越来越强,现在没之前容易赚了。

微商早期也是,用户免疫力低,抵抗力差,很容易形成购买热情,现在满屏都是。

国外,我就说一个,臭名昭著的,诱导式安装和欺诈式安装,欺负外国人没见识,中国一些互联网巨头都这么干,(当然,决策者可能真不知情),安装成本低到几个美分。这也是一种流量红利,中国出海企业辉煌的业绩背后,有些东西实在不干净。

再说一下什么是流量成本,以及解释一下相关的案例。

流量成本说白了就是获取用户的成本,说起来很简单,但为什么一直被创业者低估呢?

很多成功企业,占了流量红利期的便宜,得以壮大,得以发展,但创始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认为是自己公司努力,产品出色的原因;当红利期不在,发展乏力的时候,各种怨天尤人,却总是有意无意忽略这方面的反思。

我看到去年底,到今年初,一直有一些文章说,流量为王的时代过去了,现在是什么什么的时代,他们把流量红利当作理所当然,把用户自发传播当作理所当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厢情愿。

下面延伸来讲

1、从流量成本角度来看产品。

所谓好产品,有两个目标方向,第一是流量获取成本低,也就是容易传播;第二是流量转化收益高,也就是多高的流量获取成本都能hold住。

前几天facebook的人又跟我提那个案例,某知名重度游戏,在facebook获取北美精准高质量用户的成本是多少?标到了100美元1个用户安装,这就是流量转化收益高的案例,当然,这也是facebook最乐于看到的案例,如果他们的用户都能卖出高价,那股票还不是要再翻几倍。 但我们学不来,这样的产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挖坑游戏,深挖大R的消费潜力; 对应的极端案例是pokeman,全球爆款,在facebook上投了多少广告?你猜猜?0! 这就是强IP和好产品的威力,流量获取成本低的令人发指。

如果说好产品,这就是两个极端

一个是用户能自发蜂拥传播,流量获取成本极低。

一个是流量转化价值极高,从而在流量获取成本上可以压制所有竞争对手。

前段时间在广州,一个创业团队的投资人,给我看他们团队制作的视频,他说这个视频找了很多测试用户,收集反馈,好评率达到97%,他觉得非常有价值,我当面没好意思直说,私下我跟他那边的一个合作伙伴说,这个评估方式不对,他们的视频虽然好评度高,但是内容设计引导上缺乏传播性的考虑,很难形成用户主动传播,其价值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说的更直接一点,某些争议性更强的视频可能更容易传播。

我之前提游戏系列,其实也是把两边呢都说了一遍

游戏是怎么赚钱的 - 聊聊挖坑  这种,就是说走深度大R,对抗现在渠道高流量获取成本的路子,深度数据挖掘,已经被很多同行踩烂的路子。

游戏是怎么赚钱的 - 回归好玩 这种,就是说,走用户自发传播,能够降低流量获取成本的路子,但其实想做好也非常的难,需要对玩家有深刻的理解。我自忖是差不少。

2、传统与互联网的界限

当互联网崛起的时候,我总说,有两个经久不衰的说法欺骗了很多人,第一个是互联网省掉了渠道和营销的成本;第二个说法是互联网解决了信息不对称。

然而并不是,今天只说第一个,刚才讲了,最开始,你淘宝开店,确实可以享受一些流量红利,只要你认真做一些好产品,是可以获得免费用户的,但现在,说白了,你看淘宝财报就明白,哪有一直免费的午餐。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