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浪尖上的两个样本,豆瓣向上,知乎向下
为什么有 244 个分身的王路飞最近才“翻船”?为什么他的数万名粉丝并没有注意到他多深身份间的自我矛盾?为什么他敢于明目张胆虚构身份而不担心被轻而易举地拆穿?为什么这件事在知乎之外比在知乎站内引起了更大的反响? 很简单,因为“真实性”不是知乎排他性的价值取向。正如一位知乎用户所说:“能编出这么多精彩又完全不同的经历的,不仅脑洞大,而且还得有很好的细节构思和还原的能力。而且编这么多故事,还不是那种一眼就看出假的的,真挺厉害的。”大部分这两年新涌进来的用户,就是抱着看故事的心态而来,至于故事真假,反正又无法查证,何必较真呢? “认真你就输了“这种曾被知乎驱逐出境的时代精神,最终还是反扑了回来。这并不意味着知乎问答点赞、排名机制的失效,恰恰说明在专业领域之外,大众兴趣趋向的集体选择最终会指向何方。 “免费区”的知乎变成了“网络版《知音》”,这必将影响它为“收费区”源源不断输送新知识达人的能力,毕竟专业回答越来越难以冒出头了。 当然,对于知乎自己来说,“王路飞事件”对于广告商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在网络鄙视链中的一路下滑(连微博都来踩上一脚了,话题#精英论坛知乎#有 6000 万阅读量)会让它自带的光环消失殆尽。 就像我在《万能的知乎(下):当“水化”危机不可避免,拯救知乎的一千种可能》中所预言的:
而最近了解到的知乎市场部的变动也印证了我的猜测。据说知乎接下来要去三四线城市捞用户了,毕竟《故事会》最大的受众群体除了学生,就属那里了。 12 岁的豆瓣和 6 岁的知乎都迎来了其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一年。豆瓣再一次后知后觉,赶上一拨“内容付费”的晚集,实现豆瓣品牌及用户忠诚度的再一次变现。而知乎则继续在抛物线的轨迹中加速下滑,社区的自我演化不是官方所能控制的,它能做的就是在船沉之前,抢救(留住)更多前期积累的优质用户,结果却是加快了沉速。 一个是一个人的精神角落,一个是一群人的舆论广场;一个是个人精神自由舒展之地,一个是倾尽才艺博取掌声之所;一个依靠书影音的传统标记作为精神坐标,日渐落寞,一个话题无所不包、知识无所不有,却最终被段子手和故事家攻陷。 这就是封闭的精神角落与开放的舆论市场的最终结局。(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张远)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