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阿里体育为啥不玩IP砸钱游戏?
去年 12 月份,成立仅两年的乐视体育估值一度高达 238 亿人民币。后来,乐视因为资金压力接连出售了亚冠、中超等优质IP。前者是乐视体育在 2015 年以1. 1 亿美元的价格抢下来的。 虽然这位元老级玩家最终由于跑得太远,没能回来,但其以赛事IP为核心的生态版图思路却成为体育行业的标配。IP成为玩家们不惜代价争夺的高地。体奥动力以 5 年 80 亿元、超过竞标对手CCTV- 5 一倍的天价成为“2016- 2020 年中超电视公共信号制作及版权合作伙伴”。 零售业巨头苏宁集团,也是业内出了名的为了版权不惜代价。苏宁在 2013 年收购PPTV之后,先后借聚力体育(原属于PPTV,先改名“苏宁体育”)之手,以 18 亿、 50 亿人民币拿下西甲、英超等高级赛事中国地区的转播权。 优质赛事版权就这样被越炒越高。 知名体育解说员韩乔生在微博上开炮说:
长期的政策禁足终于解禁后,市场刚刚开化,资本疯狂涌入体育内容这片处女地。由此导致国外赛事版权的资本溢价过高,最终产生了严重的泡沫。 被资本炒高的版权也丝毫没有降温的意思。该人士表示,目前西甲、英超、亚冠、德甲等几大优质IP均被苏宁体育收入囊中,渴望入手、同时也是行业中唯一还没着落的著名赛事仅剩下CBA。“如果能拿下,怎么也要 60 亿朝上,甚至到中超的 80 亿。” 当赛事IP成为巨头不计代价追逐的对象,过多的资金涌入上游,必然导致产业链建设的失衡——版权一共就那么几个,每家都卯足劲砸钱购买,那么能分给产业下游IP运营的钱能有多少? 运营包括明星经纪、赛事筹划、粉丝运营、会员体系搭建甚至付费收视习惯培育,不论哪一个都是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苦活、累活。但模式较重、投资回报周期长的运营却最占用精力和资金。 最尴尬的是,当中国体育产业花了巨大代价买了了版权,可赛事的影响力、覆盖率和核心粉丝社群的有效互动都没建立起来。这对粉丝、版权方和版权运营者(购买者)都不是什么好事。 有记者曾公然在PPTV发布会上质问,为什么PPTV的软件体验做得那么差?粉丝也怨声载道,纷纷怀念起乐视1080P蓝光直播不卡顿时代。 西甲联赛全球商务总监巴拉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及PPTV的传播效果时,巴拉委婉称“目前西甲在中国还是要吸引更多的球迷,需要更多播出平台。”并表达出希望回归央视平台的愿望——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从结果看起来,似乎是三方共输,而原因无外乎中国体育产业“重版权、轻运营”的整体思路所致。不过,市场上也不是完全没有积极案例。 腾讯体育虽然其也以 30 亿元的代价购买了NBA的中国网络转播权,但腾讯体育并没有贪多,只是围绕着NBA做深耕,主要以提供给会员一些增值服务,如多视角、蓝光无卡顿画质、球星单路信号、上帝视角、配音与原声解说切换等,来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 上述苏宁体育内部人士甚至称赞:“腾讯的会员体系很厉害,腾讯NBA搞下去肯定能赚钱。” 阿里体育则是另一套打法,做产业服务也就是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工作,同时也孵化一些IP并尝试着结合阿里云的大数据进行运营。 从各自的商业考量层面来看,乐视、苏宁、阿里和腾讯的决策肯定各有各的理由。但对整个体育内容产业的生态而言,乐视及苏宁的角色更像是破坏者,而腾讯和阿里则更像生态的建设者。 乐视是行业市场化的先驱,其尝试自有其历史意义。苏宁也并非毫无建树,至少它说服了西甲官方将比赛调整至北京黄金时间,以方便中国球迷观看直播。 但这样的尝试意义微乎其微。体育IP具有聚合资源的巨大潜力。无论是观众、版权方还是运营方,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协议面临到期,IP的潜力开发和资本投入双双丧失。 中国体育这块处女地还有种种开垦的可能性,但最不理性的,就是把它变成一场资本游戏。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