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http://www.0888zz.com/)- 科技、建站、数据工具、云上网络、机器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创业热点 > 点评 > 正文

我对知识付费的6点看法

发布时间:2017-04-17 04:42:19 所属栏目:点评 来源:一个胖子的世界
导读:副标题#e# 本文作者@柳胖胖,独立互联网评论人,资深产品经理,个人微信号:leslie0724,微信公众号:一个胖子的世界。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为一个看了50+场知乎live和订了 7 个得到专栏的深(nao)度(can)用户,最近我又集中横向对比了一系列知识付费类的

就我最近开通小密圈的感受来看,它的形态更多是知识输出+线上“圈子”。小密圈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付费,它并没有说付钱后一定会听到类似知乎live那样特定的主题分享,也没有说付钱后一定会看到类似得到那样一年的过程中每天固定的专栏文章。

它更像是一种线下“圈子”文化的线上替代品,能够形成以圈主为核心的一个同心圆。我国传统的圈子文化里,交钱入会吃饭套交情是常见的桥段。不过,能够啥都不做就愿意让人一年先交个几百上千甚至过万的钱去入会的名人还是有限的,这样的人可能更多走线下的会所等渠道。

提供这种超级名人的的圈子产品里,有一个叫贵圈的,拉了薛蛮子王思聪等人开通,但这些人在线上的投入程度,我是存疑的。也就是用户付了高价进去,除了纯好奇的,就是去膜拜的,本身和知识付费毫无关系了。

五、服务能力才是护城河

从现阶段的趋势来看,我认为在知识付费领域,流量为王的思路可能过时了,流量不精准,哪怕用户这次购买了你的产品来尝尝鲜,换来的可能只是一个差评。

同时,服务能力可能才是真正的壁垒。面对越垂直的内容领域,服务就该提供得越深。对于知识付费类产品,传统的PV、UV、日活、月活、注册用户数等数据评测维度,可能都要失效。

这种服务能力,可以是to c的,也可以是to b的。比如得到有专门的知识策划团队,并将这种团队能力开放给了来得到专栏的业内专家们,用来打造他们课程体系。

因为这种服务能力,可能是内容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和运营推广能力的三合一,人才明显不够用了。

知识付费并不完全是为了得到知识,核心并不是把一本书卖掉就好了,真正的服务在书卖掉后应该才开始。哪怕在半军事化和工业化管理的我国中小学校里,上大课(无差异化的内容输出)只是老师工作的一部分,课后作业的批改,学生的课间谈话,针对性的补课,占据了老师时间的大头。而这些,都是服务。

同时,这个时代我们对于学习的态度,发生了这样三点转变:

-从阶段学习转为终生学习:学习不会因为大学毕业就结束,反而可能只是开始;

-从分科(专业)学习转为跨界学习:传统的学科分类失效,想要解决现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必须身兼数家之长;

-从深度学习转为浅度学习:过去的学习有一种一门学科一定要数年时间钻研下去才算懂的感觉,但现在面对更复杂的情况,有时候“了解”比“掌握”更有效。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现有的教育行业明显没有能够提供配套的产业服务,这就给了众多互联网产品机会。过去的流量思维已经失效,你不能和BAT为敌,而BAT们已经提供了所有的基础服务,包括关键的移动支付能力。

知识付费领域,服务越深,壁垒越厚。

六、内容成为入口,个人大于平台?

从现状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头部大V的粉丝是跟着人走的,比如李笑来,吴晓波,罗永浩等,他们的影响力是跨平台的,且无视任何产品形态,pc或者app,文字、语音或者视频,他们都可以轻松胜任。他们就是行走的IP,他们的流量也不是平台的流量,而是他们自己的流量。

他们的内容是平台流量的入口,他们的个人影响力大于平台的影响力。

这是我对一些没有原生社区的知识付费类产品的担心,类似当年的分答,名人来得快去得也快,但知乎的原生大V可能就要好得多,说要离开了但又回来的还真不少。

上来就有收入的知识付费领域,看起来很美好,未来的竞争也许会很残酷。类似长视频网站优酷土豆爱奇艺等的竞争,买来的流量,买来的版权,用户却从不对你产生黏性。用户都是跟着剧集走的,哪里首发哪里独播就去哪里看就好了,这就是典型的跟着内容走。

而对于给你提供内容的团队,要么成名,要么赚钱,粉丝or收入,作为平台方,你至少得提供一样。

最后提一个思考题:如果我国中产都不焦虑了,知识付费的模式还能跑通吗?

哦,也许不焦虑,就没那么多人创业了吧。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