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http://www.0888zz.com/)- 科技、建站、数据工具、云上网络、机器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创业热点 > 点评 > 正文

关停!关停!关停!豆瓣“觉醒”,激进上市!

发布时间:2017-08-30 11:30:48 所属栏目:点评 来源:钛媒体
导读:副标题#e# 8 月 10 日,一封《豆瓣东西下线通知》躺在豆瓣用户的站内信箱里,宣告了“豆瓣东西”的死亡。 自 2013 年 9 月 17 日正式上线至今关停,豆瓣东西的logo一直有beta字样,这是豆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电商尝试,存活期 3 年 11 个月。公告显示,一周

当然,豆瓣FM偏执于算法推荐的流媒体模式,一直不延伸到曲库模式,迟迟不加入搜索功能,坚持不做编辑推荐……使它终究无法覆盖用户所有的聆乐场景,从而转向可以“想怎么听就怎么听,主动被动皆相宜”的音乐App。

尤为可惜的是,以音乐评论起家的豆瓣竟然让豆瓣FM与豆瓣音乐分而治之,错失了打造一个音乐社区的机会。不过,再深入一想,豆瓣即使有心也无力做到。

曾几何时,豆瓣开创的“豆列”深受年轻互联网用户喜爱,他们的社交生活指望着“电影豆列”、“阅读豆列”等等基于兴趣图谱分享的产品形态;如今的年轻人,却更愿意如数家珍的翻听网易云音乐的“歌单”......

豆瓣音乐这种以专辑为单位的评论单元、听歌与评论割裂的体验,早已被新的音乐社区革了命——网易云音乐是其中之一。

边听歌边刷评论已经成了新一代用户的使用习惯,豆瓣音乐这种只能评论不能即时听歌的地方,没落是一种必然。而豆瓣FM这种单曲电台,也做不到和豆瓣音乐的专辑评论一一对应。

除了豆瓣一刻,豆瓣东西及豆瓣FM,即将被豆瓣按下“删除键”的据说还有一拍一和同城票务。

一拍一作为豆瓣 2016 年上线的女性摄影服务平台,曾被视为唯一可能成功的摄影O2O项目,然而目前平台上的摄影师已经都处于“暂停预约”的状态,关闭通知只待宣布。既然豆瓣已经几乎退出了电影票务市场,放弃同城票务也并不稀奇。

豆瓣转身,摆脱“无价值老用户”

除了明显可见的对于旁枝业务的大刀阔斧之外,从去年以来,豆瓣还在进行着自身定位、运营方式的悄然转身。

2016 年 3 月,豆瓣推出《我们的精神角落》宣传片之后不久,就开始了对用户精神角落的“入侵”。

从纸书到豆瓣时间、瓣嘴、如是访谈,“豆瓣出品”的内容开始出现在用户的开屏页面、个人主页、书影音页面,乃至直接插入广播信息流中。无论你身处豆瓣的哪一个平行宇宙,都会有官方的“高音喇叭”在头顶回荡。

对于内容产品,豆瓣倾全站之力推广至每一位用户面前——这是做内容电商的正确思路。也意味着豆瓣从文艺产品评价、导购网站向内容电商的转型。

过去,豆瓣只能作为书、影、音的“导购网站”,为图书电商、视频网站输送流量,赚取微薄佣金。豆瓣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并没有实力同时成为一家图书电商、视频网站、音乐网站,就像它曾经的十几款App面对各个类目的竞品都毫无胜算一样。

而知识付费产品让豆瓣看到了摆脱“导购网站”的命运,成为文化电商的希望,让它避免了和图书电商、视频网站的直接竞争,可以直接把用户转换为自己的消费者,“肥水不流外人田”。

它不再只是一个书影音领域的大众点评,而是成了一家有1. 5 亿用户的文化产品电商。而且,不像书影音的彼此区隔,豆瓣的不同内容产品之间已经在形成协同效应:文化寻访节目《如是》实际上是在为豆瓣时间专栏做推广,甚至《姚谦写词课》中特意提到了《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

而要完成这样的转型,除了对无关业务果断关停转并,除了打破豆瓣长久以来形成的社区区隔之外,还有对于“无价值老用户”的“不管不顾”。

正如很多观察者总结的那样,这群“盘踞”豆瓣多年,早已“顽固不化”的老用户几乎“绑架”了豆瓣。豆瓣的每一点微小改变他们都会群起抵制,豆瓣迎合新用户的举动他们会感觉受到了冒犯,被邀请来豆瓣时间开课的讲师,他们也要质疑其水平高低,材料是否有抄袭嫌疑。

就像得到、喜马拉雅、分答等知识付费平台一样,未来豆瓣需要的用户是狂热的粉丝,不吹毛求疵、果断买买买的付费者,是对于豆瓣出品“照单全收”的人。而豆瓣的现实,却是彻底的反面:一群读过一些书、自视甚高、谁也不买账的老用户。

对于豆瓣来说,明智的做法是任他们由他们慢慢凋零,成家生娃后自动淡出。

而事实上,当豆瓣试水知识付费、挖掘文化领域KOL之时,当年豆瓣土壤中孕育的KOL们早已黯然离开。

五年前的豆瓣,还曾经是KOL们体现价值的平台。在2011、 2012 年左右,豆瓣用户有一个显著增长,豆瓣KOL的粉丝级别从几千几万迅速增长到几十万,开始走向大众——在此之前,豆瓣聚集的大量所谓“高逼格”文化人士(影评人、乐评人、文字工作者),这些人在豆瓣的声音对市场是毫无影响力的,甚至是反向指标,与大众对立。

此后,优质用户的流失直接导致了豆瓣社区的“沙化”。“豆瓣上原生KOL的大量迁徙始于 2010 年前后,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留一手(微博留几手)、虎逼少女猪蹄蹄、琦殿等,他们迁徙的目的地是新浪微博。”一位当年的豆瓣资深用户(现微博网红)告诉记者一位当年的豆瓣资深用户(现微博网红)告诉记者。

豆瓣的赌注:内容电商

经过代际轮替,豆瓣如今的主力用户已经以 90 后为主。

这是怎样一群人?他们更喜欢即时消费内容,而不是只看评论。豆瓣音乐的衰落正是因为用户的评论都转移到了音乐App上,豆瓣电影之所以热度不减,只是因为电影院无法飞弹幕、发评论。而内容付费的兴起,也是满足了年轻一代直接内容消费的习惯。

现在的问题在于,这些教人领悟诗歌、欣赏歌词、品鉴书画的“无用”内容,市场容量会有教人自我成长、职场进阶、好好说话等实用内容更大吗?虽然阿北在内部信中指出“豆瓣已进入务实阶段”,然而豆瓣的定位决定了其内容必然要走“务虚”路线。

如果“务实”内容产品的用户购买的是“效果”(或者说是效果幻觉),那么“务虚”内容产品贩卖的是什么?精神满足感?

豆瓣时间能否支撑起豆瓣的上市梦?不如来分下下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可持续性。

从内容生产者这一端来看。如果说知乎来自于站内大V,得到来自于对被低估的知识达人,喜马拉雅来自于对知识大V声音资源的再利用,豆瓣时间则主要来自理想国、活字文化、简单心理等出品方,同时也在自己出品专栏(《拍张好照片·跟七七学生活摄影》、《邪典电影本纪》),出品方的专栏以业已成名的文艺大家为主,而豆瓣自己推出的则是站内达人。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