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合作伙伴,总有人帮你定位
在整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产品方和传播者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目的,产品方想让自己的产品被更多人熟知,传播者希望其自媒体拥有更多阅读量、更多粉丝,因而二者在某时具有相同的目标区间:一个由传播者所创作的,包涵产品的内容,能够更大范围传播,受到更多喜爱。 2. 资源互补在相同目标的合作前提下,双方也持有着不同的资源。 产品方除了能为内容创作者提供直接的货币收益外,还具备着内容的原材料。虽然未必是创作内容所需的必备材料,却也是简单、有效的材料之一。创作者可以拿一款新奇、有特点的产品,轻易拍摄出一段热门视频。 内容创作者掌握着信息的出口,虽然同样未必是唯一的信息出口,却也是高效的传播渠道。产品方可以借助内容创作者,将产品推荐给目标群体。 3. 相互选择前面的两个“未必”足以说明问题。 创作方选择的余地很大,有太多产品可用来创作,也可以不选择产品来进行内容创作,甚至可以实现立场转化,从单纯的信息传播者,也兼具了产品供应者的身份。 同样,产品方的选择余地也很大,有太多的个体内容创作者,甚至也可以加强培育私域流量,从单纯的产品供应者,同时也兼顾了信息传播者的身份。 选择有余地,合作能互利,这就是现今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承载了大量商业行为的原因。 三、力求占位未必“定”位最初的定位,是“每个品牌都需要一句话来表述它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区隔”。在发展过程中,它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在一致性难以保持,却又必须把自由内容创作者当作合作伙伴的现今,想在多样化的解读中,让用户心智中对产品的印象定格于一句话,已经越来越难以实现。 商业所需要的定位,面临着新的形态和方式。 1. 生产素材,格调贯穿
故宫的网红之路上,一直在不断推陈出新,与科技、生活等方面跨界联姻,为节点用户创造了大量的优质社交货币。 一方面,活跃的节点用户,会将故宫视作一个优质的社交货币生产商,对故宫系的信息保持高关注度和高选择频率。 另一方面,故宫虽然不以某种功能作为独特定位的根基,但在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融合中,始终保有了自己的格调,用另一种方式在大众的心智里占据了一席之地。 2. 优质体验,自然筛选
就像前文举例,如果放在现在的环境下,再单方向为凉茶品牌冠以怕上火,很可能在不同的解读中带来扭曲。然而,某火锅品牌,虽然没有用广告告诉所有人,我就是服务,服务就是我。但通过优质而明确的体验,让人们在先前的口碑传播,以及现在的二次定位过程中,都长期保持了相似的解读——服务好,从而在大众的心智中占据了独特位置。 3. 立足细分,稳步高速
某视频网站以二次元文化为起点,在发展扩张的过程中,虽然逐步纳入了涵盖面更广的内容,但却在立足细分的基础上,用二次元文化“洗礼”了这些内容。 就以曾今镇站之宝《亮剑》为例,经过了弹幕和评论的洗礼,再加上站内众多二次创作,虽然本身仍是一部抗日剧,但却和二次元的文化氛围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没有让已经成型的定位,出现太大偏移。 写在最后有不少人反对定位,有人说定位是一个伪理念,有人说定位已经过时。其实,这些都不重要。 对于社会科学而言,没有“1+1=2”那样明确、坚实而绝对的理论基础。 很多研究成果,都难以用现代科学的方式去检验,也就是不具备可重复性。 我们对理论的学习和参考,只是为了在我们提升商业活动的过程中,增加一条思路。除了定位外,商业活动中常见的一些其他理论,没有哪个是“照着做,就一定能得到相同成果”的。 前人留下的“定位”,只是一种经验总结,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用于参考。至于对错,就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一样,即便已经被证实是片面、不准确的,但依然不妨碍它为人们提供参考价值。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