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理性的乌托邦与知识变现的尴尬
现如今的知乎捏造个虚假身份,然后爆照,编个故事就能获得上万的粉丝,比如著名的“童瑶”,一个高中肄业,苏州工厂的操作工竟然靠假身份和漏洞百出的故事获得追捧,可见知乎用户质量下降的严重程度。 这是知乎在追求规模化和流量必然要承担的痛楚,规模和流量承担起知乎商业化的可能,但是现在的知乎却逐渐背离当初的定位。当然也不能证明知乎做错了,也许知乎正在尝试摆脱精英阶层的知识社区定位,逐渐成为一个写作社区。 知识变现的尴尬 知乎官方的态度很明确,坚决避免微博的悲剧重现。 所以知乎做了两件事,一是坚决打击任何抱团营销的行为,如前文所说过的“二十四帧”事件和对飞鸟冰河等大V的封杀,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知乎不愿看到如微博一样,让大V们形成一个个利益集团,从而对平台内容和流量进行绑架。 二是,尽量克制知乎的商业化,尤其在信息流中,除了极少数的情况下,知乎是不愿打扰用户的,这也是尽管现在优质内容不断减少,我还是愿意刷知乎的原因,总比在微博上看各种广告强吧。 现在知乎的盈利模式主要有:web端侧边栏广告、知乎圆桌的品牌赞助、出书、知乎日报移动端广告、还有就是[知乎盐Club]今年收门票了…… 实际上,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知乎并没有探索出有效的商业模式。伤害用户体验的硬广告,知乎不愿意去做,虽然知乎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精英知识社区,但是在产品气质方面,知乎还是努力在维持这种体面。 而软文营销更曾为知乎的禁忌,不仅包括平台,用户也不愿意看到软文。为软文这事,知乎大V们都开撕了好几次。大多数用户们特别有意思,又想免费看到优质的内容,又不愿看广告,还不想花钱。 最后便宜了微博那帮打着各种知乎名义的营销狗们,拿着作者们的钱挣着广告费,这边知乎和作者们恨的咬牙切齿,那边微博还得靠这些营销大号获取流量,尽管知乎表示将采取法律手段,然而普及知识产权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这不仅仅是知乎的困境,天涯、豆瓣甚至微信公众号都面临过同样的困境。都说知识就是财富,但是知识如何变成财富这个过程,却始终困扰着运营者和每一个人。 知乎的商业模式究竟是让用户直接为内容付费,知乎从中收取一定的服务费,还是通过内容间接收费?如果让用户直接为内容付费,究竟有多少人愿意?如果间接收费,那如何不伤害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去做广告植入?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目前无非就三种:直接收费,广告,电商。既然用户愿意为游戏和直播付费,也应该有理由为优质内容付费,我认为微信公众号的打赏模式可以值得知乎借鉴。 当用户习惯了免费、轻易获得知识,就会对优质内容忽视,不是说优质内容不重要,而是太容易得到的东西,我们会自觉的忽视,比如空气。 对于知乎活跃的大V用户而言,有的对自己的付出而无法得到物质的回报也心存不满。 知乎前期的用户在现实中的物质条件并不差,在知乎回答问题,多出于分享知识的目的,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而现在的知乎大V中,有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如意。 毕竟长时间保持输入优质内容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当前期的新鲜感和满足感过去之后,要么这些大V用户开始厌倦,因为某个导火索离开,要么只能通过物质等手段进行鼓励。 问题是,知乎给予这些大V用户更多的依然是精神上的。精神上的食粮始终无法替代物质上的,尤其是随着关注者逐渐增多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感。 一方面知乎坚决打击这些大V的抱团营销,一方面却没有给这些用户提供很好的变现方式,自己的商业模式不明朗,而贡献优质内容的的作者们也没得到什么好处。 那这些作者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每条回答后面加入自己的公众号二维码,做好随时撤离知乎的准备。 注:相关网站建设技巧阅读请移步到建站教程频道。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