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过医生,做过金融,从健身网红变身CEO,他的FitTime居然是靠卖视频赚钱
业务逻辑:健身工具 vs 健身内容 Keep和FitTime在视频制作方式上的差异,形成了双方差异化的业务逻辑。可以说Keep的视频主要是辅助App增强体验,但App对FitTime来说只是一个为视频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的通道。两者在定位上有不小的差异。 Keep的App定位是健身工具。在涉足电商前的核心资产就是这个App,视频是App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视频内容本身并不会Keep关注的重点。在与邹市明合作之前,Keep从没有对其视频内的教练进行渲染。因为对Keep来说,用户不需要知道教练是谁,这只是一个呈现动作的道具。用户的关注点聚焦到Keep这个产品本身才是更符合Keep整体利益的。FitTime不是从App起步,而是从视频起步,所以FitTime的关注点更多的是视频内容。把FitTime的视频打造成IP,才是他们吸引用户的套路。 为此,FitTime对与他独家合作的十多位健身教练进行了大力的挑选、包装和呈现。有亚洲小姐、比基尼冠军、知名运动品牌的代言人、也有颇有国际影响力的健身教练。FitTime之所以会不遗余力的突出他们的背景,是为了让这些隔着一个屏幕的形象看起来更生动、更有专业性,这样FitTime才更容易受到用户认可。而这些背景各不相同的的教练,也有助于提升用户的代入感。 FitTime对视频内容的重视让他们的内容具备很强大分发能力,在内容创业的大潮中,高专业度的健身视频正是各类内容平台的需求。在App之外,FitTime是视频网站(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搜狐视频等)的签约自媒体;也是互联网数字娱乐平台(阿里互娱、乐视数娱、小米)、电视机品牌(联想、酷开、海信等)和机顶盒(东方有线、华数等)的大屏内容供应商;此外,FitTime与其他内容平台,如今日头条、淘宝等也有深度的合作。全渠道的分发能力,可以让FitTime独立于App形成跨多屏的IP,视频的合计的播放量超过3亿次。 商业模式:品牌电商 vs 内容变现 逻辑的差异使得Keep和FitTime走向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 Keep选择的商业模式是基于App的电商。通过消费品的路径,把工具影响力转化为品牌影响力,以此来解决工具变现难和可替代性高的问题。Keep这种做法非常坚决,或许可以成就一个中国的线上迪卡侬,不过Keep的挑战也不小。互联网产品运营和消费品牌运营的区别不小,前者是爆发式的,后者需要沉淀。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