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便利店 有风无浪新蓝海,怎么闯?
或者说,在业态上,无人便利店未必走“小业态”方向,却必须在垂直角度进行强力切入和实现刚需释放。 要么垂直极限找缝隙,要么冲进大卖场降成本 起步于生鲜电商的“缤果盒子”在无人便利店上走的是和线下零售店同质化的竞争路线,成为合作者欧尚、大润发进军小区“小业态”的尖兵。 这是传统零售业触网的一种转型,而对于更多企业来说,这种路线图没有可复制性。 无论是阿里系的“淘咖啡”,还是传统企业中娃哈哈、伊利等的布局,均跳出了便利店思维,向垂直点上找市场。 6 月 25 日,娃哈哈对外发布了 3 年 10 万台、 10 年百万台TakeGo无人店的战略图谋,随后,乳业大佬伊利也提出在 2000 多个社区内无人便利微店的计划。家居卖场品牌“居然之家”旗下的无人便利店品牌EATBOX(怡食盒子)则于 7 月在北京落地 2 个店面…… 有意思的是,家居品牌推出的便利店却不在家居产业链条,而是再度跨界到了餐饮业之上。无人便利店也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布局点,按照该项目负责人的对外介绍:“上游布局慢食农场、海外直采,下游布局无人便利、餐厅超市,中间穿起社交圈完成共享经济。把我们原本Eatown怡食家里面的主打产品拆成多个小形态带到公众面前来,拆开也各有各的细分市场。”其实也就呈现出了这个无人便利店的核心,是将标准化流程、无须温情脉脉的服务,直接用“无人机”的方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阿里“淘咖啡”的路线其实亦与之相类,或者我们可以据此认为,其用户痒点,或许是无人版的“深夜食堂”。 另一种趋势则是走“大业态”的方向。按EATBOX项目负责人安利英的说法:“零售业现在盈利能力在下降。过去比较粗放,差不多 10 几年前,一个大型零售业态的人力成本在4.59%,现在可以达到13%。” 显然,提高付款速度、降低排队长度、减少人力成本的需求,对于越来越生存艰难的大卖场、大超市来说,变得更为迫切,也更有普遍采用无人卖场的方式,来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需求。尤其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大卖场购物,反而较之便利店更加不需要导购服务或人工商品介绍,且排长队、结算麻烦、开关店均有时限等诸多体验瓶颈,也迫使大量消费者选择更省事的楼下便利店,哪怕货品选择要少了许多。 要么通过垂直极限的方式,寻找更多便利店和大卖场所不覆盖的市场缝隙,触及用户的真正痛点和痒点;要么冲进大卖场,实实在在的用无人值守降低人力成本,解决人工收银台上的“错峰”难题。否则,无人便利店这个新款“无人机”将成为有大风、却掀不起大浪的新蓝海——不适合航行。 至于,担心消费者在无人便利店里把商品给吃了这个问题,有摄像头和诚信系统这一对“无人值守“系统帮忙即可……(刊载于《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17 年 8 月刊) 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和游戏产业观察者,新著有《微博运营完全自学手册》,微信公号zsl13973399819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