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他们奠定了计算机商业安全的基础,还有今天苹果不妥协的底气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2016年3月 FBI与苹果就解锁加州枪手案嫌疑人手机开撕白热化 一条消息传来 2015年的图灵奖 颁发给了惠特菲尔德·迪菲和马丁·赫尔曼 据说,FBI的心情是这样的 (惠特菲尔德·迪菲和马丁·赫尔曼:怪我咯) Wait! 打脸FBI的不是苹果吗? 但是,如果没有惠特菲尔德·迪菲和马丁·赫尔曼在40年前他们引入的公钥加密+私钥解密方案,为如今诸多网络安全协议打下基础,FBI今天根本就不用如此低声下气去求苹果配合…… 而我们科技史上的每一次进步,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那些“原有利益者”的抵制,例如…… 下面就是在科技进步的长河中,顶住了压力、推动科技进步的密码学先驱惠特菲尔德·迪菲和马丁·赫尔曼的故事…… 故事从上个世纪70年代说起 1970年,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员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发表了一篇有关“家庭信息终端”(Home Information Terminal)可能性的论文。他预测,家庭信息终端能通过电话网络来与一台共享计算机相连接,反过来并可储存书籍、杂志、新闻、公共信息和个人文件等数据。 放在当时,这算是非常前卫的预言。虽然IBM总裁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世界只需要五台计算机就够了”的预言已经成为笑话,但就算到了数年后的1977年,当时的计算机巨头DEC创始人肯·奥尔森(Ken Olsen)仍然断言称,“我找不到普通家庭也需要计算机的理由”…… 约翰·麦卡锡,1971年因在人工智能上的贡献获得图灵奖 但是牛人的思想总有牛人理解。同在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年轻程序员惠特菲尔德· 迪菲(Whitfield Diffie),读了麦卡锡的文章后产生了一个疑问:在无纸化的世界里,什么东西将会取代个人签名?这个问题也成为了迪菲接下来几年中最大的挑战。 顺便说一句,迪菲的引路人是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的马文·明斯基,后者于1966年接纳迪菲为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成员(嗯,牛人果然都是扎堆的)。 带着这个问题,迪菲不断请教各路专家,直到后来结识了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马丁·赫尔曼。从此以后,他们成为了加密技术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和名字成对出现的好基友...... 马丁·赫尔曼(左)和惠特菲尔德· 迪菲(右),拍摄于1977年 迪菲和赫尔曼相信,增强保密性对于社会是有利的,当然,NSA并不这么想……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