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罗永浩:“无知、原罪、失败”的另一面
老罗一直说自己是“营销天才”,但是在锤子科技前期,老罗无疑在营销上谈不上失败,但是算不上成功。“狂妄“也许不是老罗的本色,只是营销的手段,然而”剑走偏锋营销“永远是一把双刃剑,杀敌八百,自伤一千。 我在最初的判断同样是“老罗注定失败“。在一个谦虚为美德的国度,这样一个狂妄的人除了拥趸外,很难再获得他人的好感。 这种言论之下,导致的后果无非是,锤子虽然有了知名度,但很难得到公众的认同,反而出现拥趸和“锤黑”两极分化的场景,一方极力追捧,一方极力抹黑。而公众更倾向的则是负面消息。 当T1上市后,我在是否要购买T1的过程中,一度因为老罗的因素而放弃。不过当我看到真机的那一刻,我第一反应是,去他的老罗,这手机我要了。 使用T1一个月后,我改变了自己最初的看法,认为T1是一部在国产手机中足够优秀的手机。可以说T1有一系列问题,但无法再判定“老罗骗粉丝钱”。在2015年时,T1和AppleWatch并列获得 iF 国际设计奖金奖。 一个“狂妄“甚至”无知“的老罗,是否代表一定做不好一部手机? 这个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我只是想借此谈一下国产手机的用心程度。举个例子,把大部分国产手机的品牌挡住,你还会知道是哪家吗? 如同“网红脸”一般,大部分国产手机从外观来讲,几乎都是照抄iPhone6的三段式设计和配色。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出于商业最大利润化的考虑。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往往会带来制造的难度和成本的提升,从而降低利润,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甚至曾经引领创新的苹果,为了市值和利润也越来越趋于保守,很难再带给用户惊喜。然而一个叫锤子的小厂商,并没有纯粹妥协市场,曾用T1独特的设计,带给用户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 正如魅族曾经创新的小圆点带来的息屏美,mBack键带来操作的快感,足以让人惊讶一般。其实国产手机并不是只会一味的抄袭,一味的撕逼。 如同我们骂中国电影越来越烂一样,作为观众也要负责任。是否我们能对这些还有勇气创新的国产厂商多点宽容。 批评是为了更好的建设,而不是一味的指手画脚。对于优秀的设计和体验,不应该吝啬我们的赞美。 罗永浩的“失败“ 老罗曾在《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最后一场演讲中,回应过有关“失败“的问题。给出的答案是: “如果我们成功,很大程度上,这是正派、体面、原则性和理想主义的成功:因为价值观方面的原因,我们得到了太多不合一般商业逻辑的支持和帮助。 如果我们失败,可以肯定,这是商业能力上的不成熟,跟我们没有采取流氓手段获益没有丝毫关系,更谈不上理想主义和情怀的失败”。 老罗承认了一点,如果锤子失败,一定是因为商业能力的不成熟,而非理想主义的情怀和失败。 很多人嘲笑老罗用“情怀“忽悠自己的粉丝,面对创业前期惨痛的教训,老罗想明白一件事,”理想主义的情怀“只能是产品的理念,而能否被市场认可,则必须遵守“商业”这个基本法。 于是,老罗有意识的把自己融入到锤子这个团队中,以一个“符合大众期望”的企业家姿态出现。即这个团队的产品不再是老罗,而是手机。 没有人只是因为乔布斯才去买苹果手机。并且老罗也不是乔布斯,他的资历不足以颠覆整个行业。对于一个品牌来讲,这个品牌创始人的某种特性会吸引到我,但这并不是我决定购买这件产品的最终因素。 虽然,老罗是一个很不错的产品人。一方面,他的很多想法超出了常规,甚至说不符合商业逻辑,但带给用户一定的惊喜。另一方面,可以说锤子手机有很多设计,带来良品率低、无法正常供货等问题,让我们有理由嘲笑老罗的“无知“。 或许在我们眼中,评判一个创业者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成败。如果没有苹果商业上的成功,乔布斯的自私和偏执也许无法被人原谅。 然而,即使现在的老罗已经学会了妥协,管住了自己手和嘴,努力做一个符合公众期望的CEO,但是为什么锤子依然饱受争议,还是有很多人等着看老罗的笑话? 我想,除了嘴硬堪比老罗之外,可能因为老罗是第一个把“理想主义”和“商业”牢牢绑定在一起的人。就好比把火和冰强行绑在一起。 在公众的印象中,一个理想主义的人,似乎应该远离商业。马克思说过一句话,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与肮脏的东西。 一个商人给人的感觉,永远是利益至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否则的话他为什么不去做一个艺术家,或者默默无闻的献身科研,而要选择创业? 无论把创业说的多么美好,也掩盖不了创业是一种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行为,改变世界是其次。 老罗一直强调说,自己做的不是“粉丝手机”,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来获得事业的发展”。后面的我保留意见,前面的一点我认同,我一直把罗永浩的支持者称为“拥趸”。因为粉丝往往带有盲目的崇拜,而价值观则需要认同。 喜欢老罗的人,往往是出于认同老罗所表达的价值观。比如看老罗的演讲,基本围绕着理想、善良、骄傲、体面之类很“正面”的东西,你无法去反驳他,因为他说的对。 然而问题就出现在这里,老罗的所言所行有些过于理想化,现实中可能无法做到。尤其涉及商业方面,这种冲突体现在老罗身上,从而给人一种分裂感。 一个老师和一个商人说同样的话感觉是不一样的,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告诉大家什么是善良,什么是体面,大家自然就会接受。而这种话从一个“商人”嘴里说出来,则有些怪异。 老罗似乎陷入一种追求“完人”的境界,一方面希望获得商业的成功,另一方面则想成为道德上的榜样和楷模。 从没有一个企业或着商人,会把“理想主义”挂在嘴边,即使备受尊崇的谷歌尺度也仅仅是“不做恶”,苹果也从来只在广告中展现一种生活态度,乔布斯私德的缺陷更是人尽皆知。 处在不同的语境,我们对每个事物的要求和评判不一样。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哲学家可以赚大钱,也不能要求一个企业家成为“圣人”,这往往会给人的认知造成一种混乱。 当然不是说,老罗就不应该这样做。但是对于老罗曾经的部分拥护者而言,就会产生矛盾心理。这种感觉如同,“你劝我不要成为这样的人,最后你自己却成为那种人”。 当我以商人的标准要求你的时候吧,你开始和我谈理想。当我想和你谈理想的时候,发现你其实是一个商人。 从这一方面来讲,老罗确实是失败的,对自己的“拥趸”洗脑不彻底,很可能一不留神“粉”转“黑”,而从另一方面来讲,“理想主义”、“情怀”只能成为老罗个人的一部分,而并不是“锤子”这个品牌所需要的。 任何一个商业品牌请尽量远离涉及到“道德”的评价体系,或者说,尽量保持品牌的“中性”。这个产品可以是宣扬高端的生活,虽然它不一定代表“理想”,也不一定鼓吹“善良”。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