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既然必须穿越地狱,那就走下去吧
锤子初创时金扬还服务于律师事务所,以外部法律顾问的身份参与前期的合同审阅和融资事宜,不时去蹭饭。2006年,他在牛博上跟罗永浩理论,被罗拎出来臭骂,那是金在网上第一次出名。同时罗又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令金认识到错怪了他。由于开头第一下就已刻骨铭心,对罗永浩急躁的那一面金扬早有心理准备,“这种准备到今天对我的心理健康都是有帮助的。” 作为朋友,罗永浩没有太多感情起伏,哪怕骂骂咧咧,相处也很愉快。只有成为同事,一起做事情,才能感受到他的压迫感。 在安静温和和愤怒之间,他转换得顺畅自然。石晓宇是原老罗英语的美工、现锤子科技的行政采购,跟罗共事了8年。他记得第一次见罗永浩发脾气的状况:会议室里传来他极具穿透力的声音,感觉就快动手一样,紧接着罗摔门而出,玻璃门惊天动地地响,半小时后他拿杯冷饮,叹口气,若无其事地坐回继续聊。 罗永浩不满意时,砸键盘宣泄,同事们说他影响其他人,他只好跑去货梯里哐哐猛踢垃圾桶,回来后又有说有笑。 罗永浩曾经一路火花带闪电。吵架时他从不挑拣,不因对方只有三个粉丝放过他/她。黄章晋曾从功利的角度劝过罗永浩,动不动吵架,传播界面不友好,“他特别谦虚地用很大的声音不断提问,显然他只是强迫自己做个姿态,没真正打算改变自己。” “网红当惯了,他很任性,”黄章晋称,“没有及时把自己装到企业家的社会角色里来。” “老罗的攻击型人格冒犯了很多人,”金扬称,据他所知,现在对罗的约束主要是让他尽量减少攻击,减少增加新的敌人,但对于转化历史上的宿怨,“可能没什么好办法”。 罗永浩解释,天生脾气不好的话,可能因很小的事爆发,如果骨子里理性,真正的大事反而不会发脾气,“我多数都这样,虽然也有失态的时候。” 什么时候?他答:比如跟王自如在优酷的对峙。 他说对峙完回家看视频回放时,看了几分钟就脸红了,按照事先意淫出来的局面,他本应风度良好且笑眯眯地指出对方的问题。 但经历了地狱般的生产危机后,情绪完全不能控制,现场表现得气势汹汹,“这一定是丢分的,对公众来说,道理怎么样其实常常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风度。” 自 T1后,罗永浩在微博上软化锋芒,做出账号被接管状,他笑得腼腆又有点小得意:从来没被没收过,但让他们觉得被没收了很重要。老罗仍在沮丧中维持着一定程度的倔强,“无论你每次写什么,看下面的评论都会有非常绝望的感觉,后来就不怎么看了。” 毋庸置疑,锤子科技的基因来源于创始人罗永浩的个性特征,罗的个人形象自然也让渡给了锤子科技。在韧性和任性,自信和自我,认真和偏执之间,罗优劣互现:他会成为公司屡次绝处逢生的决定性因素,也是锤子在跌跌撞撞的现实中屡屡系统失灵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牛博网还是老罗英语,哪怕以“不作恶”的姿态对抗行业积习,比如不使用盗版软件,尊重知识产权,罗永浩收获了一连串好评。现在,他的对手更强大,他面对的环境更复杂,舆论生态也更显丰富多变。2012年,他以颠覆行业的姿态一头扎入错综复杂的手机业,科技媒体因他不知天高地厚的满嘴胡话侧目而视,人文媒体因他风格夸张的侃爷做派心存疑虑。 当罗永浩被舆论轮番扫射时,唐拉拉接到他的电话,问要不要来锤子工作。 他们早年听崔健演唱会时相识。去新东方任教之前,他常跟她借钱,每次二三百,每次都在说好的时间还。后来她向他借,每次二三万。 当头顶乌云的罗永浩向唐拉拉发出邀请,后者认为,这或许是因为他心理上需要熟人,“因为我不是职业公关出身。” 上任后唐拉拉开始拜访媒体。她拉了个单子,上有十几个记者,跟罗说谁谁谁不错,可以认识。“我认识的人已经够多了,”罗永浩咆哮,“不想再认识半个人。” “频繁变脸,一天可能四五次,开始很难适应。”王力称,“这是他少年天性的一部分,胸无城府,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受束缚的部分稍微多一些,永远是最真实的状态。” 牛人的世界 在我见他前一天,罗永浩在内部召开了次打气会,他释放营造的美妙气氛,是许以未来的愿景。“尿裤子”是他在会上使用的夸张的褒义词,形容未来的某个产品很牛,见到的人都尿了裤子。但在网络上,“尿裤子”被演绎成罗永浩把水瓶砸到了原 CTO 钱晨的裤裆上。 钱晨宣告退休后,我见到了接替他的吴德周。加入锤子科技担任产品线和硬件研发副总裁之前,吴德周在华为担任荣耀产品线总经理,做了12年手机。 “他先找的我,”吴德周称,最后打动他的,还是罗永浩这个人和他对公司的想法,“他需要更多的人来帮他。”大公司的流程规范,不容易犯错,但相对保守,创业公司更敢于决策,他跟老罗都想做一款能被大家记住的“里程碑式的产品”。 “华为建制全,每个领域比如存储芯片的研究都很深,在锤子我们只会对一些关键的器件做些研究,”吴德周自认能补足老罗硬件上的短板,不算 BSP 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硬件部门现有五十多个研发的工程师,他年底前打算扩到150个,“硬件工程师还是太少,接下来一定要把产品真正做细。” 罗的数位朋友跟他谈过企业家关心的重点,最初罗永浩的排序是第一产品,第二是人,第三是钱。回望过去,一位员工说,“我觉得应该先找人。” 去年秋天罗永浩生病耽搁了十来天,他回来后发现很多事情都乱套,“说明管理确实糟糕,从那时候起,我50%的精力都用于挖人谈人。”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