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估值60亿美元的独角兽倒下 创始人反思:别瞎说市场需要你!
明哲保身,创始人之一的O'Shaughnessy卸任CEO职位,全身而退。对于LivingSocial走到今天,他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反思,因为问题都是自己一步一步累积成的,更没有解决好。 1、没搞清楚自己是谁 曾经有人问O'Shaughnessy,LivingSocial到底是干什么的,他想了半天,唯一合理的解释方法竟然是拿LivingSocial跟规模更大、名气更盛的Groupon做比较。 想一想两家公司的名字,Groupon,即便没有听过这家公司的人,也会试着去猜一下,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不是给一群人提供购物优惠券,这基本已经基本接近正确了。 LivingSocial呢,社交媒体的整合?还是现场的网络事件? 傻傻分不清楚。 2、公司不小,还走上了国际化,但是更本地化 LivingSocial的经营模式并非在全国范围大量发放全国通用的优惠券,而是针对某一地方市场,也就是本地化。 规模的扩大就会对其竞争对手形成进入市场的壁垒,Groupon有这个优势,LivingSocial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一定的优势,但就是因为LivingSocial的本地化,它要面临更多来自于地方市场的竞争,要构建地方化业务,就要熟悉当地,这个成本是很高的。 所以,想同时在很多地方市场进行本地化深耕,是LivingSocial遇到麻烦的根源。要么征服一个社区,要么整个世界,但是同一时间,只能干一件事。 3、有啥特殊之处?创始人都说不清楚 团购这种商业模式后来是很受诟病的,因为即便是老大级的Groupon,在上市两年之后也没有实现盈利,所以Groupon收购LivingSocial这件事一点也没让投资人兴奋,股价该降还是降。而O'Shaughnessy,跟别人解释LivingSocial和Groupon的差别是最让他头疼的一件事,这就没法让别人相信LivingSocial能成功。 后来他想到了一套说词:LivingSocial是一个将消费者和商家联系起来的营销平台,商家会为大家提供一个优惠的价格。但其实要搞促销,找个地方小报或者直接站大街上发优惠券就行了。 曾经有一次O'Shaughnessy说:“我们针对现场活动开发了一种不同的运作方法”。实际在他说这话两周前,LivingSocial已经把其在韩国的票务业务卖给了Groupon。 一句话:每家公司都需要一个独特的价值定位,如果你不能清清楚楚地说明白为什么市场需要你的公司,那或许市场根本不需要。 就好比,一个女人在陶醉地唱歌,一男子忍不住问“有没有人说你唱歌很好听?”女心花怒放答“没有耶!”男子又说:“没有就别再唱了!” 4、坏消息不断,慌了! 裁员,从2012年11月的400人开始,陆陆续续没间断过;曾经因为开万圣节晚会搞了个七宗罪主题,结果在进行现场装饰的时候冒犯了犹太人的宗教信仰,无奈只能四处去道歉;曾经网站瘫痪近48小时,用户体验极差;亚马逊的投资,实际上就是让其免于破产的紧急援助。 形象全毁。有时候,那些一直坚定地支持LivingSocial的人都开始怀疑自己了:这公司还有好吗? 其实,出现错误不可怕,别慌,把不好的砍掉,专心把核心业务搞好搞对,问题不久解决了。 5、根本没法赚钱 尽管LivingSocial是私有公司,但在亚马逊的财务报告里是要写上每笔支出的钱所带来的回报的。2012年,是亚马逊投资LivingSocial第二年,LivingSocial营收3.87亿美元,但是总损失达到7.67亿美元。2013年情况有所好转,营收3.84亿美元,损失1.1亿美元。 当时有人就指出了,要么亚马逊把LivingSocial剩下的股份全买下来,要么LivingSocial申请破产保护。没别的路了,IPO根本不现实。 有些商业模式根本玩不转,如果真的锁死在这个模式里,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帮助所有人止损,然后重新开始。 说了这么多,最有用的应该是“市场是否需要”。市场是否需要,不是创始人自己说了算的。很多初创公司喜欢用一些所谓的销售数据来说明自己的产品很牛,然而这些数据大多时候都是公司自己说的。 LivingSocial创始人这个价值10亿美元的创业拷问,也值得创始人自我拷问下: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