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的「不克制」
如果你在 Google 搜索「微信 灰度测试」,你会找到很多关于微信对小功能做小规模测试的例子,比如 1 年多前有人放出公众号付费阅读的测试;微信群管理功能上线前,有人爆出微信群可以更改管理员;小程序对外公测前,选了包括有可能学院在内的 200 个愿意当小白鼠的公司做第一波测试。 这些测试本来是悄无声息的,但微信的一举一动太受关注,所以才被媒体曝光出来。绝大多数互联网产品在发布新功能前,都会做灰度测试,低调验证解决需求的方案可行性,最后才放出产品。 这个过程会修正我们调研后的产品闭环,真正的快速迭代,是在这个过程进行。 4 合理取舍 张小龙在演讲中讲到,合理性才是产品需要思考的最重要因素。真正的克制,是合理地舍弃。 所谓合理性,我的理解是:
平均用户是指把用户的属性平均后,画出的一个能代表大多数人需求的用户画像。 几年前,当「用户体验」这个词流行时,大家开始讨论「做减法」。做减法并不是指把看着碍眼的功能砍掉,而是为用户做减法,让用户专注使用最需要的服务;为公司做减法,减掉那些做不好的、错的、验证不可行的方向。 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但当产品做大越大,公司做大越大,越不舍得做减法。很多人说微信的克制,说的其实就是微信敢于做合理取舍。 比如订阅号和小程序,微信并没有也不打算做一个类似 App Store 那样的分发平台,这在很多人的理解里是不可理喻的。你可以看到,注册微博后,系统就会给你推荐要关注的人,微博也有各种排行榜,引导你去关注哪些人和内容。 对于很多自媒体和公众号开发者来讲,他们渴望微信有一个公众号黄页,但用户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 事实上,如果你没有关注任何一个订阅号,你的微信会话列表里压根不会出现一个叫「订阅号」的折叠文件夹。当用户不需要订阅号时,为什么要给用户一个订阅号的目录? 我们无从得知,有多少人没有订阅公众号的习惯,但微信团队可能从多个维度做了足够的判断,认为不提供一个公众号黄页,存在着一种平均用户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从微信战略层面的合理性去考虑,微信的定位是工具,而不是媒体平台,也不是分发平台。如果要做小程序商店,首页应该放哪个小程序?如果放了 A 不放 B,B 会不高兴,如何平衡不同企业的利益?如果做了排行榜,甚至像微博那样做公众号推荐,流量可能就会集中在头部少数的公众号,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何谈起? 显然,这些并不是微信作为工具定位的合理性需求。 再举一个例子,在一次饭局中,有人提出,小程序是一种热插拔的场景,「朋友圈」在微信里其实是有开关的,也可以理解为热拔插,微信会不会把朋友圈也做成小程序? 张小龙思考了片刻,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他理解的平均用户合理性是,每天一个人平均打开朋友圈的次数多达数十次,目前小程序被设定了只能通过二维码或搜索进入,如果朋友圈变成了小程序,显然对平均用户是不合理的,因为他们将不再那么方便地打开朋友圈。 平均用户需求的合理性,是驱动产品取舍的根本。比如, 去年在春晚的红包大战里面,微信并没有把红包竞争当成一场大战来看待,但支付宝显然并不是那样想,他们定下了目标,要让用户抢 2.15 亿元的红包。微信团队的策略却是:帮助用户更高效地抢到红包。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考点。最终的结果大家也看到,用户在微信里抢红包,是愉悦的,符合平均用户的需求,而在支付宝里,却是骂声连篇。 合理取舍,真的很难,因为当我们想去舍弃一些东西时,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牵挂,比如担心用户流失,比如担心业务量下降,比如担心完成不了 KPI。 最怕的,其实是最后一点。 5 做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 前面说的内容,以及举的例子,可以用最简单最常用的两句话来表达:
创业的圈子很浮躁,互联网创业圈更是如此,浮躁到,一些人已经忘了做产品最基本的两条核心,有些为了创业而创业,有些为了 VC 而创业,有些为了完成上级的 KPI 而去阻挠用户。 所谓的「不克制」与「克制」,不是张小龙专利,这篇文章也不是写来吹捧他(他还需要吹捧么?),而是写给正在创业路上有时走进迷茫的自己,时刻提醒自己,别忘了做产品的本质。 6 One more thing 今天微信在广州举办了微信公开课 PRO 版的大会,可能很多因为我写了小程序而关注可能吧的读者会期待我写小程序,其实我在11月初写的文章已经把小程序的想象空间说得差不多(不妨把《小程序的想象力》和张小龙今天的演讲全文做个对照)。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他对小程序的描述,可以是:
好了,关于小程序的事,我说完了。明年我会持续关注小程序在线下场景的使用,也会分享更多的思考。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