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折中的雷军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最近 21 世纪商业评论有一篇文章《一位小米前员工的财务告白:期权如何处理让我纠结》。讲了一位 2014 年入职的小米员工,离开亚马逊放弃了90%的期权错过了四倍股价的飙升,拒绝了阿里错过了 4000 股的股票。 同时,这位 2008 年毕业的码农还表示自己是一位不买房主义者。 真是为他感到难过。 从阿里愿意给他 4000 股这个数目上来看,这位码农的水平介于P 7 和P 8 之间,年龄 30 岁左右正是当打之年,在 35 岁之前还有五年弥补自己错误的机会,我们祝福他。 这篇文章很能反映目前小米不少员工心态的缩影。上个月小米负责海外业务的全球副总裁Hugo Barra离职了,你回头去看, 2013 年到 2014 年加盟小米的高管,流失率还是挺高的,除了Hugo Barra 之外,还有陈彤和张金玲。 2014 年这家公司 7000 人左右,现在早就超过了10000。大概小米中有一半员工是在 2014 那个顶峰之年之后加盟小米的。 这些人加盟小米的时候正是小米气势如虹,但是三年之后小米的成长性没有预想中那么高,职业发展和预期中的有落差很正常。 这个月小米还有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就是发布了小米自主研发的澎湃S 1 芯片。当时Pingwest的一篇文章提到,小米官方的编年大事记中竟然完全省略了 2013 年到 2014 年底这段时间发生的所有事件。 这一段时间对于小米来说,恰好是历史转折。 1 大公司的历史大事记和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一样,有的地方说的比较细,有的地方说得不那么细。抗战曾经是八年,现在是十四年,以后是几年要靠民主集中制决定。 2013 年底到 2014 年年底,小米空白的历史中也留了下三大未解之谜。 第一是,小米Note为什么没有指纹识别。 小米直到今天,雷军仍然是事必躬亲冲在第一线的,MIUI里面一个 icon 不好看了,雷军看见了也要说的。何况 2014 年小米全年在憋的大招小米Note,不上指纹识别,这么大的事情肯定不是别人能决定的。 小米Note没有指纹识别,而同期搭载了指纹识别的华为Mate7 一战成名,取代小米成了最受黄牛喜爱的机型,价格一度被抄到了和苹果一样的 5000 元档。当时即使在华为内部,想拿到一部Mate7 至少得是个 17 级的高级工程师吧。 当年拿到Mate7 的人,今年都 35 岁左右了吧,没升上技术专家的都有点危险啊。 华为冲击高端市场成功之后,小米更着急要尾随,动作于是变形, 2015 年力推的小米Note高配版冲击 2999 的价格无果,堪称是小米史上最失败的旗舰机型。 这就是一个指纹识别引发的惨案。小米内部是做过反思的,当时认为小米手环可以解决解锁和支付的问题,但是没想到消费者就是信苹果的那一套。 小米过高估计了自己生态链的价值,这是 2014 年小米上下陷入癫狂的后果。不能怪雷军, 2014 年年底,连投资人都愿意给小米开出 450 亿美元的估值,尤里·米尔纳甚至明确说明,小米的下一个杆位就是 1000 亿美元,这时候谁能不头脑发热呢? 这时候第二个问题来了,小米 2014 年的估值为什么高达 450 亿美元,融资额却只有 11 亿美元。 小米不是Snapchat、Uber那样随时可以上的公交车,过去三年里唯一的一轮融资出让不到3%的股份,这极不正常。 实际上当时融资没有结束的时候,当小米的估值在 400 亿美元到 500 亿美元之间拉锯的时候,有一位接近这个案子的投资人对媒体透露了,“雷军的目的是要像阿里巴巴那样融一笔花不完的钱,可以挺过寒冬”。 原来聪明如雷军当时已经预料到要过冬了。 雷军到底当时想要拿谁的钱过冬,这个爆料的投资人说了两个名字,一个是之前提到的米尔纳,另一位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孙正义。 2014 年恰逢阿里巴巴成功IPO,孙正义可以拿出大笔现金投资小米。 实际上孙正义也确实给了一个小米一个Offer,很大。有多大,不知道。但是如果小米那一轮的融资额按照正常的10%到20%比例稀释,孙正义给的钱应该在 30 亿到 80 亿美元之间。 但是最后的最后,不知道是觉得小米已经盈利不需要稀释太多股份,还是不喜欢强势投资人在自己耳边吹风,所以最后他拒绝了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这也不能怪雷军, 2014 年小米的形势实在是太好了,雷军甚至一度觉得小米的股份分得太早了。那时候小米投资团队对自己的生态链企业吹风,未来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小米能拿走一半。 但是没想到啊,这一笔大钱没有拿到,一年后想价格战打华为力不从心,同时OPPO、VIVO的重线下模式又崛起。 小米吃了线下的亏,雷军今年立下了 5 年开 1000 家线下店的Flag,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多拿几十亿美元,一年就能砸他个 1000 家店,像打车、外卖一样靠补贴结束战斗。 也许有人说你是不是太乐观了,华为不是大众点评,OPPO也不是Uber。 实际上去年华为手机业务的利润没有达到预期,任正非就已经吃不消了,最近在公司内部禁止说要灭了苹果、三星,说了要罚 200 块钱,连OPPO、VIVO都说是自己的朋友,因为“都是靠商品挣钱的”。 任正非自问自答我们的对手是谁?是不要命烧钱的互联网公司。 只可惜小米已经不能不要命烧钱了。贴着成本定价已经是小米的极限了。 2 天时、地利、人和,小米创业之初这三条全占了。 时光回流到 2014 年,“小米”这个词不只是一家公司,而是一种现象。马佳佳、大象避孕套,黄太吉煎饼。在资本市场最热的时候,说要从某一个品类切入,像小米那样打造一个爆款先实现“单点突破”,再用雷军的“三驾马车”互联网思维拿下一个细分市场,最后实现了雷军说的“台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这种说辞,“我们要做的是什么什么领域的小米”,新晋的创业小鲜肉在资本市场上屡试不爽,形成了创业圈的一股“泥石流”。 这是天时。 但是到了 2014 年之后,被小米动了蛋糕的对手都醒了过来。互联网思维一触及线下就不管用,从物流之战开始,阿里收购苏宁、银泰、百联,京东收购永辉,庄辰超把去哪儿丢给百度去做了便利店。 手机行业的竞争也来到了华为和蓝绿大厂的主场,核心硬件和线下渠道的竞争,小米的地利也没有了。 最后小米还有一个人和,但是又遇到了第三个未解之谜, 2014 年年底黎万强突然宣布离岗去硅谷闭关。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