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坦言非学霸 称微信最初就是一个邮箱
那时候大家都以为死定了。我们创始人也在讨论,这些讨论还是有作用的,我们比国外的产品做得更适合中国人使用。当时中国有几个不同的产品,有163,有169,还有南方的一个产品。我们针对中国特殊的网络做了大量优化,我们会建一个点,撒三张网,就是电信、联通和教育网,让它们互联,我们把它集中起来,这样的话用户使用起来速度最好,传送文件最快。当时建立的口碑就是我们的传输速度很快,这是一个很大的刚需。 我们有聊天室,当年聊天室对产品的冷启动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大家都在聊天室里讨论,就交上朋友了。第二是我们的头像,个性化也是我们比较早的创新。用一个一个创新解决一个一个痛点,你才可能赢。 马化腾:几年前新浪微博起来之后,开始从社交媒体转向社交网络,那时候我们听说,谁谁学校里有一个微博做班级之间的通信,这对我们是很大的危机。它开始往下撒网,第一反应就是我们也要做微博。但这很难,同样的产品是没有办法去战胜对手的,你只有找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产品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微信就这样诞生了,它是纯手机的移动通信。当时QQ的包袱很重,要解决PC的问题,也要解决手机终端的问题,内部几个团队都在开发,谁最先解决问题谁就胜出。 钱颖一:这是有意设计的,让3个团队互相竞争?这是你的决策? 马化腾:确实是有3个团队报名。当时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从PC到移动怎么打?当年诺基亚从前一年市场份额70%、80%规模一下子掉下来,安卓、苹果这类智能手机迅速替代了传统功能机,互联网企业反应过来的才能活下来,没反应过来就死掉了。我们是最早拿到这张船票的,没上船的再也过不来了,这是最大的一个危机。 钱颖一:三个团队一起做,基本上是同时起步,最后一个胜出,后来又把三个团队融合了吗? 马化腾:这就涉及我们内部组织结构的问题了。原来集团有几个不同的平台在做移动端产品,有QQ,还有我们的无线部门,当时是分开的。但这个先天的结构不合理,后来我们迅速把原来分散在不同部门的那些传统手机端、PC端的产品整合到一个部门来做。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QQ邮箱的团队。我们很早接触手机邮件,用黑莓手机,最初只给高管配。后来我们想,能不能在QQ邮箱开发一个软件,让每个员工都能很方便地使用手机邮件。于是就有了一个小分队研发手机邮箱。幸好有这个布局,最后微信出来了,就是这个团队做的,最先把手机端的邮件、客户端改成微信。 微信最初就是一个邮箱。微信其实是邮件,是个快速的短邮件,只是它快到让你以为不是邮件。 有这个班底在,我们在设计和开发上的速度很快,所以很快研发出来了,张小龙带领这个团队,包括他本人对这个产品的把握度都非常到位,是非常好的。 钱颖一:原来我还不太理解,现在我有点理解了。微信和QQ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微信除了大众用以外,精英和高管也都用,你们做QQ邮箱的时候是考虑到高管使用的习惯的。 马化腾:最主要的问题是,刚出来时用户数据起不来,大家觉得这就是一个简单的QQ。真正的启动是语音,按了就可以讲话,录音就出去了。这是国外同类产品没有的功能,包括像WhatsApp也没有或者功能藏得很深。我发现有这个功能之后,迅速就火爆了。它把很多不习惯手机打字的高管变成了微信用户。 还有就是跟手机通讯录的整合,QQ用户数据的导入,你一看通讯录好友装了微信,就赶紧也装上了,这是社交链的能量。 钱颖一:听说微信这个名称是您想出来的?这个名字起得非常好。 马化腾:我也没有想到。当时觉得肯定应该叫什么信,那时微博很火了,我天天在想,后来就在群里说就叫微信吧,就这么随便定的。立项的时候,三个团队在同时做,广州的QQ邮箱团队在做,无线事业群他们也在做,名字都叫微信,但是他们互相不告诉对方研发进度。邮箱团队做出来,无线事业群团队很郁闷,他们的产品后来改名叫Q信。 钱颖一:即使在一个公司里面,也要做平行实验。 马化腾:我们后来总结,这些内部良性的竞争还是很有必要的。为什么自己打自己?往往自己打自己,才会更努力,才会让公司不丢失一些大的战略机会。 钱颖一:因为每一个创新都有不确定性,都是困难的。 马化腾:如果你不做,竞争对手或者业界总有人做出来。 钱颖一:今年3月,我们邀请了《从零到一》作者到学院专门讲了一门课,讲得非常精彩,他特别强调“从零到一”。我在这儿和他也有对话。我从中国的案例中发现,实际上也不能太讲“从零到一”,因为中国很多创新是“从一到N”。中国的N是非常大的。而且“什么是零”,“什么是一”很难定义。 比如QQ是从ICQ里得到很多启发,其他的例子,我们也可以举出阿里巴巴、百度、滴滴等。人们觉得“从零到一”很伟大,但是容易忽视“从一到N”,并不是所有做“从一到N”的都能成功。这个“从一到N”中,有非常多的创新适合中国的市场,适合中国的文化,适合中国特殊的产业结构。腾讯在这方面是特别突出的,你们受到过一些产品的启发,但现在你们做出来的远远超过了之前的那些产品,这里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马化腾:整个中国互联网确实最早多是如此。因为美国是全球互联网的中心,基础类的产品创新都是美国最早提出,是非常强的优势,也不只是亚洲国家落后,欧洲都是这样。但是在应用方面结合到本土市场就很不一样了,中国的文化非常不同。而且坦率讲,同一个模式在国内,同时起步的非常多,当有一个主意出来,不到两个礼拜,就有几十个团队同时开工,开始做。国内的赛道很挤,这是最难的,这个时候往往需要更多的创新。这种创新竞争之激烈,远远超过了美国。 有些企业已经开始出海了,你可以看到中国的公司是远超过美国的。你靠跟原来的模式一样肯定走不远,两三个月之后就开始有不同了。增加很多新的、独特的、创新的点,你才可能赢得这场竞争。 淘宝、百度也是这样才能成长起来。微信里面还有更多的创新点,你可以看到微信做了大量的东西,现在海外也看到,有时也反过来学了,这是因为中国的竞争环境很激烈,产品迭代速度很快。你可以看到,用微信可以实现全行业结合,包括公众号、扫二维码和各种生活的服务。街上通过扫二维码能跟各个产业连接起来,这方面的结合是我们三年前才开始做的,包括移动支付。三年前,我们开始做的时候,遭遇阿里巴巴的支付宝的激烈竞争,迅速成长起来,打开市场,让更多人去使用。 但这里有大量的补贴,滴滴和快的当年大量的补贴对用户移动支付的习惯起到很大的作用。中国的环境导致一些后面的创新迭代会更快,我们讲互联网+整个生态,目前中国是比较原创,比较领先的。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