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50万的失败教训
本来一开始我们三人共同出资50万,我出35%,其他两人出资32.5%,但小宋就一直没有把这个32.5%的款项上缴。他的原因是自己在兼着做小包工头,而工程行业是个压款特别严重的行业,他把钱都压在里面了。除了维护供应链关系,本来他还负责做场景设计的,需要修图,最后变成我主修图,再后来小宋虽然还能联系到,但不再过来了。 这样,我失去了很多家居供应商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几乎是本地很重要供应商资源,之后,准备一百件单品的目标勉勉强强完成了,其中有五分之一的单品毛利率在30%左右,剩下的毛利都在20%以下了。这比我们最早估算的平均毛利率40%低了太多。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那个时候我们的官网都快上线了,硬着头皮也得上。 之后我自己又犯了一个错。双十一之前我们开了淘宝店,为了给店铺刷分就做活动包邮,很多新疆人买了厨房保鲜盒,新疆物流费用非常贵,卖一个就赔了2块钱。 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所以我必须去拉投资。之前有投资意向的那位南昌大学的老校友,却已经变了想法。另外一个之前的投资意向也随着小宋的离开灰飞烟灭。 这个时候我只能找投资机构。这时我的团队只剩下三个人,我做产品,一个做营销,一个是我拉过来做编程的兼职员工。风投统一给出的结论是团队太弱了。 他们还看了公司的供应链预算,我在供应链这方面没经验,这个预算是自己临时抱佛脚,用补习出来的供应链方面知识做出来的预算(自己去做数据调研,看书,以及参考了几个行业案例)。他们直接指出预算做得太糙,即使给我们三百万我们也不会花。 离开项目,找工作 融资失败后,我整个人处于一种非常焦虑的状态,过了双十二后,团队三个人在办公室里面基本上没话说,每天也不知道干什么,订单也几乎没有了。我自己还想过再用最后一笔钱试着做一次推广,但看起来也没希望了。 之后我跟我另外一个做市场广告的合伙人(以下称小李)商量善后的事。这时候公司账户只剩几万块钱,小李觉得这个团队还可以做一些东西,想转型做母婴服饰,我并不同意。 母婴这个市场已经是红海了,母婴的供应商非常好找,没有门槛。所以我认为,你如果不是这个行业里面有特殊资源的人,就一定不要碰。不过小宋坚持要试。出于情谊,我决定不把自己投进去的钱拿出来了,让小宋拿去做,并在前期帮助他做技术支持,我就离开了。 之后我在广州一家还不错的孵化器里面帮创业者做产品设计方面的培训,同时给入孵企业提供产品技术支持。孵化器的背景不错,有程序员大牛、IDG的投资副总裁等人。我的人脉都在江西广州这一块,希望能够保留这块人脉。再过一段时间,如果能够找到更合适的团队,或者可以重启这个项目,或者是做新的创业项目,我还不想离开创业这个圈子。 失败总结: 1.资历不足,无供应链管理经验 我之所以觉得有客是一个OK的项目,是觉得这个行业还没有多少品牌概念,如果有客的品牌能够建立起来的话,是可以有作为的。 但我的资历确实不足,如果要建立电商品牌必须要把供应链掌握在自己手中,包括仓储、包装等,把品牌的灵魂植入到你的产品里面,散发到每一个顾客手里,这才是最核心的东西。可惜的是当时合伙人走后,没有找到懂得供应链管理的人才。 2.团队不够齐心 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占的股权占了80%,其他股份只分给了几个技术骨干(没有扩大合伙人的话语权),整个项目基本上是我一个人完全主导。导致的结果就是,骨干都不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产品的流量怎么上都上不去。 所以这次我把股权按4:3:3的大致比例划分,相对来说接近平均了。但这次有些太相信团队的能力,相当于走了两个方向的极端。因此这次我觉得,对于自己还无法把控的资源仍不能太过自信。 另外有一点很考验创业者,那就是面对风险时的反应。我和我一个朋友聊天时曾设计了一个心理实验: 如果有一个盒子,盒子里有100个球,有一个黑球,摸到代表死亡;有一个红球,摸到就可以实现你任何一个愿望,剩下98个是白球,摸到什么都不会发生。问题是,如果让你抓,你会抓几次?我说我可能会抓30次(当时是10月份,小宋已经离开)。那个同学是一个很地地道道的白领,他说他可能也就抓3到4次。 我觉得这个实验挺考察人性的,我就回去问团队里剩余的两个人,他俩统一的回复是抓到死。当时把我吓着了,后来转型时我俩的选择也证实了这一点。我想,在面对创业或者说承担风险这块,我和小李还是挺不一样的。 所以,找到一个真正齐心的合伙人还是很难的。 注:应采访对象要求,小宋、小李均为化名。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