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400天时间换来这个教训:千万别和好友创业 | 小败局
事后来看,我建议创业者千万不要和自己的同学、好友一起创业。熟人之间的信任非常廉价,因为它“多泛滥,低溢价”。与此相比,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因为随手即逝,却显得更加珍贵。正因为我们和陌生人之间有一层无法捅破的纸,所以才可以保证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 说到底,创业根本还是看人看团队,团队不和,项目谈何成功。但是一个项目走向失败,会有多种原因,不会只是因为一两个人或是一两件事。除了团队之外,其他方面也会遇到很多教训和坑。 擦亮双眼理清思路 我后来思考,在创业过程中,我们也因为很多事情没有考虑清楚,导致在切入点选择上有点“绕远”。换句话说,产品的最终形态可能我们想到了,但我们没能走上一个有效、可持续的路径。这需要你对项目有时刻清醒的把握和认知。 不仅如此,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陷阱”。 初期,我们错误的判断了产品的技术实现难度,认为找个外包就可以实现我们的预想目的和效果,但其实不然。 这里面有很多坑: 1.产品的工期无法控制。我们原定与外包方签订的产品最后交付期限是 2015年8月20日。但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拖到11月11日才得以上线,足足推迟了有3个月的时间。 2.产品的质量无法控制。在对外包提供的产品进行验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大量BUG,部分原因则是由于底层技术架构设置不合理造成的,以致于后期对这些BUG进行修复,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3.产品运营的后遗症。早期,全民优点是一个以 PGC 内容为核心的“浏览器”式APP,这需要一个具备发布功能的后台系统支撑来维护我们的内容。但外包出来的产品后台设计非常不合理,导致原本简单的排版工作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完成。这又增加了我们的人工成本和运营成本。 其实,投资人对我们缺乏技术能力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由于自身没有技术能力,我们需要承担太多的风险,甚至因为技术缺乏,也会使一些需要技术支撑的营销工作面临困境,导致市场局面难以打开。环环相扣。 所以我认为,创业不只是靠一个想法。在互联网创业公司里面,技术、产品、运营必须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警惕“支票型投资人” 资金则是创业中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我们的第一笔钱,来自一个深圳的天使投资人。在一次创业活动中,我的技术合伙人偶然结识了我们现在的投资人。在简单评估了我们的项目之后,他决定投资2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当时我们没有太多的考虑,认为有了钱可以让项目快速运转起来。从接受投资到最后公司清算,我和我们的种子轮投资人仅仅沟通过三次。 但我们的投资人是一个投资新手,我们只是拿到了他的一点钱,但没能得到钱之外的任何指导和帮助。 我仍然清楚记得在11月底最后一次与种子轮投资人的会面。当时,由于团队技术能力匮乏导致产品迭代停滞。会面时,我们明确提出了需求技术援助的想法,但没能获得有效帮助。 在寻求资金方面,种子轮投资人曾委派一名FA与我们对接下一轮融资事宜,但在简单两通电话交流后,也不了了之。后来,我与投资人反映此事,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理。 创业者有时候会感觉孤独和迷茫。特别对于早期团队来说,钱的支持只是其中一方面,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些引导和鼓励,保证不会迷失方向。 投资人对于创业者来说就像是再生父母,“投后”就好比父母对子女的后天教育和培养。作为创业者,我建议谨慎接受“支票型投资人”的投资。 独裁比民主更好 最后你会发现,如果只是一股脑去创业,后期会发现有太多问题没有考虑周到。 当时,我和技术合伙人股权比例是非常不合理的,40:40:20,我们各自占40%,另外一个内容合伙人占20%。 这也直接导致了话语权比重不清的结果。 在公司运作的过程中,“民主”可能导致许多问题,最为明显的是部分可实施方案被无限搁置。方案始终停留在讨论和争辩上,大家都无法说服对方,而不了了之。 我后来回想,创业者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快速试错。作为公司的 CEO ,他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将一些方案落实下去,去发挥试错的最大效能。尤其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我认为独裁要比民主的方式好得多。 题图来自别样网 延伸阅读: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