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中的“收藏”功能思路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1.“收藏”是什么?收藏是个性化地整理信息资源。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 当产品汪绞尽脑汁梳理好产品的信息结构时,也不知不觉地给信息带上了镣铐。当用户对结构中的信息产生了占有欲时,打破镣铐的需求也就产生了。
为了让用户能够顺利而又快速地找到留恋的信息,产品汪开辟了一块空间,允许用户“个性化”地整理信息,这种“个性化”体现在满足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私人情感”或”独特思维”对留恋的信息进行整理。 2.收藏的价值是什么?收藏的价值在于信息的快速重现和个性化整理,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提高信息的利用率。 快速重现:用户随时进入个人收藏空间的流程简单,层级少,标识的基础设计要满足用户自定义的需求,让用户进入个人收藏空间后可以轻松地进行分类阅读。 个性化整理:用户能根据自己设计的整理逻辑为信息添加标识,进行梳理。 3.如何进行收藏?首先,是否需要设定收藏信息的“最小单位”? 收藏信息的“最小单位”是允许用户进行收藏的信息的基本格式,用户只能在这些格式上对信息进行添加到收藏的操作。例如: 在豆瓣APP中,日记文章是收藏信息的“最小单位”之一,用户无法对文章的下一层结构的信息(文字、图片)零散地进行收藏,只能对整篇日记文章进行收藏(点击爱心): 下面对比“微信”和“豆瓣”对收藏信息的“最小单位”的问题上的处理方式: (黑色:可收藏;灰色:不可收藏) 豆瓣中,“最小单位”是产品中信息生产的基本格式。相册(相册中的每一张图片可以单独浏览并进行收藏)、日记文章。微信中,“最小单位”是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信息的基础层级,你可以单独收藏朋友圈中的文字、图片,微信公众号文章里的图片。 引入收藏信息的“最小单位”这个概念的意义是什么? 微信中收藏时信息原有的整体格式可以被打破,撕碎成文字、图片;而豆瓣中,用户只能按照信息原本创作时的格式进行收藏。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思路。前者认为用户可以完全挣脱原有的信息结构设计的镣铐,对信息进行零散地整理、利用;后者更强调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对信息的收藏只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产品中的基本信息格式不能被打破,用户对信息进行整理利用的同时,尊重原创作者劳动成果,保持作品的完整。用户可以把文章中的图片保存到本地加以利用,但是不能直接添加到产品中的个人收藏中进行阅读,因为这种格式不是“豆瓣”。 豆瓣的这种处理方式基于豆瓣的用户们是比较集中的文艺青年型用户,用心创作。所以,也许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应该作为一个“最小单位”来收藏,毕竟相当一部分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都是非常不错的原创。至于朋友圈中,文字和图片是否可以单独收藏,或是将整条朋友圈作为“最小单位”?想到朋友经常吐槽的“盗图”,这个问题也是比较有意思的。 3-1 添加确定了收藏的“最小单位”后,添加收藏的设计思路十分明朗,给每一个“最小单位”配一个便捷地添加方式,举一些香喷喷的栗子: 关于添加,有个有意思的点可以讨论一下:
豆瓣-点亮爱心并且计数 微博-点亮星星-拇指点赞计数 豆瓣中,添加收藏会进行计数,这个“收藏”数据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这个信息“被赞同”的评价,用户对信息的第一印象很难不受此数据的影响;微博中,点亮星星纯粹是作为添加收藏的功能键以及作为“已收藏”的标识,下方tab功能栏可以进行点赞,对信息进行评价。
回顾上文所提的“收藏的价值”结合以上场景,显然,“收藏”一般不等同于“赞同”,收藏最本质的需求是打破信息原有的框架限制,实现不同时空下的快速重现。场景1中,为了避免收藏,这篇好文章失去了一个数据增长;场景2中,如果这是篇一般般的文章,那就白赚了一个数据增长。逻辑乱了! 所以“收藏”和“赞同”这两件事还是别纠缠在一起为好。 3-2 添加 / 整理微信-点击收藏-添加标签 网易云音乐-收藏到歌单 微信和网易云都支持用户在添加信息到收藏夹的同时对信息进行分类,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 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点可以思考: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