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域网IPv6过渡技术—4v6场景技术总结(1)
MAP-T:是一种无状态、分布式NAT44、翻译方式的过渡技术。与MAP-E的技术相同,唯一区别在于报文的封装格式,MAP-T采用翻译方式,在IPv6域中只有一层IPv6报头。MAP-CE通过DHCPv6扩展属性来获得BMR、FMR、DMR等信息,目前技术文档状态为WG draft。(截止到2013年11月) 464XLAT:是一种无状态和有状态结合、集中式NAT44、翻译方式的过渡技术。在CLAT(CPE)和PLAT(CGN)上执行IPv4-IPv6翻译,CLAT上执行无状态地址IPv4-IPv6翻译(1:1),参考RFC6052内嵌IPv4地址格式;PALT上执行有状态地址IPv4-IPv6翻译,集中处理、维护私网IPv4到公网IPv4的NAT44。CLAT无需新增协议获取任何IPv4信息,完全自由分配用户私网地址。目前技术文档状态为RFC 6877(Informational)。 4over6场景是IPv6演进中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4over6技术的发展经历从有状态、轻状态到无状态的不断发展,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为有状态的DS-lite,但个人认为,从功能需求、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上分析,无状态优势比较明显。NAT44分布到CPE的思想将成为降低集中式CGN性能需求的主要思路,并且在LAFT6、Public 4over6、MAP中得到运用。在隧道和翻译两种技术选择中,隧道由于比较完成的保存了IPv4报文的信息,而翻译采用两次XLAT过程使得IPv4报文信息有所丢失,并且会引入ALG问题,因此隧道为主的过渡技术将更为实用。因此个人预测,4over6技术的研究逐步向“无状态、NAT44分布、隧道”方式演进,预计MAP-E技术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编辑推荐】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