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店通:车后市场的另类生存方式
柳阳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个行业没有一家市场占有率高的软件公司了,门店非常需要软件,但是要让用户把软件用好,就要提供及时的上门服务,而上门服务的成本很高,要让门店为这部分成本买单是很困难的。从软件公司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业就是典型的“大市场、小作坊”,用户能付得起钱的有效需求不足,难怪有同行说,这就是一个“伪市场”。 为了突破这个困局,产品团队冥思苦想,他们在产品设计上做了很多优化,在功能流程上一次次改进。比如车牌录入这个简单的功能,为了避免让操作人员在汉字、英文和数字之间来回切换,减少输入时间,他们自己做了一个专门用于车辆信息录入的输入法。 ▲e店通操作截图 有一次,柳阳陪老板去望湘园吃饭,点餐的时候服务员给了他一个pad,让他们自己点,他操作了一下,立刻对这个pad产生了兴趣。他突然认识到,软件对用户体验的提升是有限的,如果能够借助硬件工具,用户的操作行为是可以被改变的。吃完饭结账的时候,他到柜台前刷卡,发现柜台上摆了好几款刷卡设备。“如果能够把软件、pad跟支付整合到一起,那该有多好啊!”很快,一个新的主意出现在他脑子里。 三个月以后,一款新的产品捣鼓出来了——e店通智能POS,这是一款集门店管理软件、智能硬件和支付结算于一体的多功能一体机。除了门店管理,智能POS还集成了优惠券扫码、订单接收、公众号预约等多种功能。 ▲e店通智能POS 第一批智能POS很快就推完了,用户接受度的确高了很多,但是他们还不急于快速扩张,而是把精力放在产品打磨上。“2B做2C市场不一样,用户接受你的产品需要一个过程,他首先要对你有认知度,然后在恰当的时机才可能买你的产品,”柳阳说,“很多人老想着一两年内快速颠覆汽车后市场,但我认为很难,我八年前就为这个行业服务,但是八年过去了,大的依然很大,小的依然很小,行业格局跟现在没有太大变化,八年前讲的观点现在还在讲。行业怎么变化跟我们关系不大,我们只要把产品做好,以不变应万变,总归不会错。” 4工程师文化主导 在e店通上线后不久,就有人不断来谈合作。一家颇有实力的汽配商在体验了e店通产品以后,老板亲自找上门来,希望参与投资,他们想通过门店管理软件来了解客户的经营数据,从而更好地推销他们的配件。经过仔细考虑后,团队最终拒绝了跟他们的合作。“原因很简单,大家的目标不一致,”柳阳说,“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规矩,我们是软件企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要心中有数,超越了自己该有的权责范围和合作底线,是会被用户抛弃的。” 一家做贸易起家的集团公司,为了让公司上市有更好的题材,希望收购他们,最后也没有谈成。在与很多传统企业接触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这些企业是一种销售主导的文化,而IT公司往往是工程师文化。销售主导的企业往往看到的是短期目标,不愿意在产品打磨上花功夫,而且也很难培养一支长期用心做产品的技术团队,这也是很多传统企业朝互联网转型困难的原因之一,企业的基因决定了发展模式。如果产品做不好,对软件和互联网企业而言,就是致命的。 “我们在成立之初,就打定主意先要做好自己的产品,其他事情暂时不要想太多,产品做好了,一切都水到渠成,”罗勇说。作为产品经理,他每天要花很多时间来关注行业里的动向,看看有什么新东西值得学习,最近他就在研究服务机器人。“如果每一个门店都配上一个机器人,用户从进店到离开,全程都有机器人跟踪服务,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啊?”他对此满怀憧憬。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一番努力后,团队终于敲定了几家大的合作机构,有两家还是原来的老客户。柳阳很清楚这些合作伙伴的实力,过去几年他一直在和他们打交道,这些企业每家旗下都有上千家门店。“这下可够我们忙的了,”柳阳说,“我现在唯一担心的是,用户数量上去以后,我们的服务跟不上,所以找了几家做地面服务的公司来合作。我们希望打造一家工程师主导的公司,把我们的产品做好,其他的事情交给合作伙伴。” 凭着工程师主导文化及极简产品主义,在哀鸿遍野的车后市场,e店通却做得风生水起,不仅是行业大咖,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纷纷向他们伸来橄榄枝。汽车服务业经过几年的模式探索后,将概念落地为产品的企业将迎来属于他们的春天。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