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继续蔓延 韩国娱乐业在中国遇到了大麻烦
新浪娱乐微博发布了“限韩令”的消息后,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四万条评论,远远超过其前后微博的评论数量。热门评论大多简洁明了,“禁得好”获得了一万多人点赞支持,“这回支持广电”则获得了近一万七千次赞同。 “虽然我也有喜欢的韩国明星 但我支持广电 这是政治问题 韩国都跟我们对立了我们还要供着他们?”在另一条点赞数量达到一万六千次的评论里,有评论如是说道。(评论中错别字和排版保留原文模样。) 另外的主流评论还包括:韩国明星赚了中国人的钱,回到自己的国家“却伤害了中国人”,这种行为“不可容忍”。以及,这些韩国偶像“男不男女不女”,“本来就讨厌他们,封了正好”。 韩国拥有世界上最强的造星体系,明星如同工业产品一样被制造出来,然后输送到全球各地。这种文化生产力可能是全球文化近 10 年来最不可忽视的现象。事实上,他们不仅仅改变了娱乐业的运营规则,也完全改变了商业世界的潮流话语权。崛起中的韩国美妆产品和时尚行业就是最好的写照。 所有环节结合在一起的“韩国力量”,不仅培养了粉丝,还培养了有史以来最“完整”的粉丝。喜欢韩国明星的大多是年轻人,他们感觉自己正与偶像、也和其他粉丝一道,共同面对这个世界,加上各种消费,全方位响应自己认可的这种生活方式。 这种粉丝的热情让另外一个人群、也就是宣称“封了正好”的人群异常反感。他们认为,这种“脑残”的行为正好反映了他国文化对于本国青少年异常深层的渗透,这不仅“危险”而且相当“不可理喻”——考虑到这些偶像的审美取向,这挑战了传统观念中男女分明各司其职的审美理念。 这让拥护“限韩令”的声音变得空前响亮。何况这些声音里,并不缺乏以往几次政治背景事件里那个最主流的词语:国家。 “国家面前无偶像。”这些天微博上不断出现这句话,大概意思是,倘若你的偶像破坏了你的国家利益,那么便应该抛弃这个偶像。当然,“国家利益”究竟为何,通常最终解释权掌握在国家手上。 以抛弃偶像、攻击艺人的方式,来表达政治见解,这一现象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越来越频繁出现。香港艺人何韵诗因为曾经参与 2014 年“雨伞运动”遭到法国化妆品牌兰蔻弃用;今年初,台湾在韩艺人周子瑜因为挥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受到中国大陆网友抨击;赵薇被指在新片中用“台独”影星,受到批评,而赵薇也不得不在电影杀青后表示换主角……在这些事件里,多数明星因为涉及国家统一或者主权等“民族大义”问题而遭到批评——至于这些批评的声音里,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国家”、“主权”、“民族”的含义,则未可知。 在遍布社交网络的舆论大潮里,这些概念显得不可辩驳,也让举着这些概念行事的人显得无比“正义”。 这些声音化成统一的压力,不由分说把市场经年累月建立起来的竞争机制、产品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破坏殆尽。 不知这些夸奖“限韩令”做得好的人,是否能意识到,广电正是用同样的方式,严密监管着中国文化产业的每一个角落,以及每一个可见的精神世界。 “国家面前无偶像,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这个旗号之下,我们会发现,自己的选择正越来越少。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