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音乐是时候该聊聊“大数据”了
我认为要特别说明歌单功能。网易云音乐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快速崛起,和其在歌单的创作和运营能力不无关系。实际上,酷我、酷狗、QQ音乐里面也有歌单功能,即根据用户下载和喜爱的过歌曲,自动生成一定的歌单,质量虽不高,但有了系统的分发以后,相关数据却也非常亮眼,某些热门的歌单播放次数甚至达到了数千万。 《大数据时代》一书里提到:通过去探求“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相关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得来了解这个世界。歌单就是基于相关关系的产生,比如,将徐良的歌组合在一起,将安静的歌组合在一起,将曲库里的3000万首歌曲,完全打乱重组,重新生产一个组合型的数据,用户再从这些数据里找到“网络音乐里的另一个自己”,和热门歌单不同的是,私人组合的小众型歌单,更适合于,每个人,而不是一群人。 歌单是一种新型的数据,内容既包含本身的内容,又包含用户的参与性,同样,其他用户的收听、点赞或评论等,亦是参考数据之一。而网络音乐厂商要想针对用户的数据,做好内容的分发,歌单就是用户对未知需求里重要的一部分。 3)消费能力。屌丝用户是不介意广告的,中高端用户并不介意付费,其中的小九九靠的就是网络音乐厂商对每个用户单独的分析能力。盈利问题,并不是永远可以逃避的点,所有网络音乐厂商都没有明确表明自身的盈利状况,不是不盈利,只是盈利数据和自身的互联网巨头形象不匹配,可惜,有的时候只能当鸵鸟,但不能一辈子当鸵鸟。 网络音乐厂商目前也在不断尝试C端在网络音乐上的消费能力,正版化以后,付费的环环境不断紧缩,这间接促进了用户在网络音乐上的消费,当然,每个用户是有区别的。而基于用户单独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挖掘,并不容易,如社交网络上的数据、通讯录下的数据等,都需要技术的支持,短期内,厂商们还不具备,巨头们还舍不得花费巨额资金在这上面投入。不过,要想彻底解决盈利问题,针对用户单个的分析是不可避免的。 国内的几大网络音乐厂商目前仅在第二阶段,作为内容分发上面,有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网易云音乐公布的数据显示,其歌单数量已超越3200万个,如此庞大的歌单体系,就是建立在数百万音乐内容的个性组合之上的。 而像针对音频素材库的储存、搜索、处理等功能还未实现,当前版权大战的情况下,几大厂商都是将版权捂的紧紧的,哪里可能分给其他厂商使用呢。至于来自C端的消费能力,则更是处在摸索阶段,也需要时间的积累,广告、游戏、秀场才是几大音乐厂商赚钱的主要阵地,用户层,才开始。 所幸,网络音乐熬过了那段艰苦黑暗的时光,凭的是当年各家都在默认盗版的情况下生存的。如今版权开始付费,盈利就要提上日程了,“大数据”这一重中之重的产物,网络音乐也该尝试尝试,音频方向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否成就一个巨头呢,也许。 文/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ID:guojingdequanzi)用心做一个互联网领域的原创狗。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