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扎堆成立影业公司:真能改变产业?
我们知道,好莱坞电影一直都向着大荧幕、超级大片的规格去发展,这是电影产业化与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好莱坞大片大量运用了电影后期制作技术,尤其是数字特效,在好莱坞的电影体系中,从导演、摄影、美术、制作、特效等,是一个完整的、工业化的、专业性的集成制作输出体系。无论是《变形金刚》系列、《星际穿越》、《速度与激情7》、《碟中谍》、甚至最近的《疯狂动物城》等现象级动画电影与大片都体现了这点,这恰恰是国内电影要叫板好莱坞的最大短板,也是电影产业的核心环节。 国内互联网巨头涉足电影可以玩转众筹融资,玩转自身文化娱乐多项业务的融合,玩转在线售票与粉丝经济、补贴战导入用户与流量、衍生品的开发销售,但在内容创作、电影特效制作等工业环节却谈不上核心优势,这些环节是内容创意、电影视觉呈现的核心材料,也是电影工业的根基,这一环互联网做不了,就谈不上颠覆。 而互联网巨头切入电影市场,一个变化就是带来了很多粉丝电影,迎合网红经济时代,打造IP电影和网剧,通过自身强大的内容视频渠道进行二次开发与价值挖掘。但在博纳影业于冬看来:这是把中国电影拉向了另外一个极端,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整个电影的工业水平下降或者是停滞。因为它们没有升级再造强大的电影内容,去迎战好莱坞,去迎战国内院线银幕市场全面升级之后的内容产品。 迎战好莱坞与院线银幕市场升级之后的内容产品,这事实上是互联网+电影产业更应该去做的。对流量入口、渠道与平台的争夺并不能给电影市场缺失的产业体系带来新鲜血液,只不过是给电影内容生产者更好的渠道服务以及足够多的数据支持与更多元化的流量导入与变现途径,对于劣质电影来说,流量大,渠道多,未必是一件好事,在电影市场,用户口碑往往会导致电影票房呈现两极的状态,口碑可以点燃一部优质电影的票房,同样可以让平庸的电影无藏身之地,像《栀子花开》和《小时代》这样的作品,互联网传播渠道再强大恐怕也难以支撑起电影的正面口碑化传播。 当然很多互联网企业进军电影市场寻求的另一条路子是向好莱坞输出资本,以收购或合拍等形式走出去,也意味着中国影业资本与好莱坞形成某种利益的合谋,即打破配额限制引进内容达成利益分账。但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体系、商业模式,核心的技术和人才,不是资本的输出就能拿的走,好莱坞缺钱,需要资本,但他们显然会对核心的东西有所保留。此前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系教授斯坦利·罗森对媒体谈及中美电影合作时说:“中国人投资让他们拍电影,好莱坞很开心,觉得这是天上掉馅饼,是傻钱;如果中国人提出要和美国人一起拍电影,他们就要想一想了。” 应警惕电影产业短视化而向着相反的低工业化模式演进的趋势 互联网企业成立影视公司目前更多将改造电影业的目标定在占据电影票务分发的网络渠道与用户入口或者将平庸的电影的销量票房推高制造虚假繁荣,或者把文学作品拍成电影,迎合粉丝与网红经济,然后再基于电影推出衍生产品、后续把内容变成游戏,形成内容的多次开发,最终目的都在于如何将利润最大化,但却没有考虑如何拿下电影工业的核心链条的话语权。它们并不关心如何培育整个电影工业的科技素养,如何打造一种严谨的叙事体系推动优质内容与吸引人的电影故事的源源不断的产出,如何通过优化整个电影产业的工业化内容制作链条并推动电影出产的质量。这导致的结果会是另一种恶性循环,即产业链上真正有价值的人才流失。 据某业内人士谈到,韩国政府曾经出钱送了很多导演和专业人才去好莱坞学习,韩国的特效公司也可以拿到韩国政府的补贴,这使得韩国特效人才流失较少。许多韩国人才在出国进修后都会选择回到韩国开设工作室,他们带来了好莱坞最先进的特效制作体系。 中国影视资本虽热衷于投资好莱坞大片,但更多的是站在票房分账的利润考虑而很少站在如何提升特效技术与工业化体系等高水平发展模式的演进上,这导致国内特效师等技术人才薪水偏低,据该业内人士透露,许多特效师出国自修后都不再回国,而选择去加拿大、英国、新西兰、美国等特效技术比较先进的地区。 如果说通过互联网巨头的强大的渠道只能推高粉丝电影、贩卖小鲜肉电影来推高票房,中国巨头资本输出但背后却看不到电影文化的输出,电影票房的强大只是用户对于精神娱乐需求的提升以及渠道与资本的强大,而在电影工业体系上却留不住关键技术人才,这终究不是一种健康的产业模式。拿不下核心链条的话语权,不仅无法颠覆电影产业,而且一定程度上还会孕育出产业危机,这种危机包括互联网带来的网红经济与粉丝经济泡沫,这种趋势可能导致整个电影产业短视化而向着相反的低工业化模式演进,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应该引以为戒与反思的。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