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http://www.0888zz.com/)- 科技、建站、数据工具、云上网络、机器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评论 > 正文

高房价会让深圳失去竞争力吗?4个互联网人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6-04-03 17:40:46 所属栏目:评论 来源:腾讯科技
导读: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科技公司对于人才的吸引力都是相似的,而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工作却各有各的不幸:北京的空气质量和户口制度,上海的创业创新氛围,而深圳,从2015

聂瑞:房子与家都是问题

科技公司 IT领袖峰会 互联网人 互联网金融

2011年毕业的的聂瑞最初是在北京某电商公司工作,负责媒体宣传,两年之后,她因为考取了一个编制内稳定的单位,返回到故乡。

聂瑞原以为这辈子就在当地银行工作或找个人嫁人生活。不过,在外多年的聂瑞,已经不能适应故乡安逸却束缚的生活方式,在老家呆了半年后,2014年6月中旬,聂瑞迈入深圳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工作也从媒介方向转为做产品。

对于刚工作几年的年轻人来说,最节省时间成本的方式是在公司附近租房。最近两年深圳房价的疯涨,给这样一批年轻人有很大的心态影响。

很多年轻人会觉得奋斗一两年自我价值翻倍,年薪可能翻倍,但是房子的市场波动涨幅却比自己的成长速度或挣钱速度快太多。聂瑞相对乐观,认为在高房价之下,最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知道自己现在阶段要的是什么,是投资房产还是投资自我,给现阶段带来最大的满足感,而非相互对比、相互影响。

在她看来,也许人生有个阶段需稳定的居住房,或像买玩具一样能随时买房做投资时,才会去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当然,深圳房价暴涨也给聂瑞造成影响——房租大涨。聂瑞自己真正独立也就这两年,来深圳时一个人住是两千多,现在也是一个人住,只是换到马路对面,房租都快达到五千了。

来深圳不到2年的时间,聂瑞还处于随公司迁移的不定居状态,房价虽然涨了,但聂瑞自己也觉得变得强大了,居住环境比刚来的时候改善了很多。

不过,对于聂瑞而言,最需要考虑的不是房价问题,而是眼见年纪越长,择城成本越大,工作性质的变化,交到新朋友遇到未来另一半的机会变得更少,自己却被社会贴上待嫁标签。

聂瑞想的是,选择了逃离安逸,就必须为选择承担和付出,结婚和买房是为和意中人共同构建一个家, 这可能是英语home和house的区别,我要回家,回的是一个家,而不是房子。

在和闺蜜交流的时候,聂瑞说,深圳吸引大家的可能是天气,可能是便利,可能是离海近,也可能是机会多赚钱快。

吕孟邹:蜗居深圳 未来可能离开

科技公司 IT领袖峰会 互联网人 互联网金融

对于1987年的吕孟邹而言,来深圳最朴实的愿望是挣钱。吕孟邹原来在中部一座城市工作,月薪收入3000到4000元,养活自己不难,但想买房太难。

2015年,吕孟邹在谈了女朋友后,买房压力陡增,在女友鼓励下来他到深圳发展。如今吕孟邹在深圳宝安一家医疗电商企业担任软件工程师,一个月的薪水大概是7000到8000元。

过去1年深圳房价的暴涨,让吕孟邹感到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不过,与很多准备逃离的人不同,吕孟邹当前并不愿意返乡,这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1,深圳程序员就业机会大,容易找到工资还勉强维持自己生活的职位。其他非北上广深的城市,在薪资这方面与深圳比较起来,直接没有吸引力,失去了基本优势。

2,深圳绿化率高,环境好。竞争相对比较公平,有能力工资加薪还算快。

3,深圳推出部分经济适用房和安居房,可以暂时抚慰一部分人的心里。

4,深圳靠近沿海,外贸,进出口有优势。创业人员要扩展海外市场、拉投资相对容易。

深圳房价暴涨对吕孟邹影响较小的原因在于,公司给员工提供了宿舍,是三室一厅。当然,居住的环境远谈不上舒坦,房间里住了6个人,平均2个人一个房间,房间里还是上下铺。

这样的空间里,显然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要差很多。吕孟邹的一些老员工搬离到附近住,不过,很小的单间就已经涨到至少700元,一室一厅至少是2000元以上。

尽管住得相对压抑,吕孟邹却也还满足,毕竟一个月能存下3000到4000元,这相当于是在原来城市一个月的薪水。

更重要的是,吕孟邹的女友还因为他,将工作从老家迁到了广州,只为与他更近一些,这让吕孟邹感到很欣慰。如今,每逢周末有空的时候吕孟邹都能到广州与女朋友相见。

当然,深圳房价暴涨,让类似吕孟邹这样的打工一族对扎根深圳、定居深圳的打算越来越少。

吕孟邹的想法是,要先苦后甜,年轻时在深圳打工,等有一定基础后到老家买房,等到家里机会发展起来后,选择撤离深圳,回家乡发展,或找个好点子回家创业。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