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不自嗨,摆脱枷锁的专栏作家们
类似这样的垂直极限,在真正的自媒体大号中比比皆是。如罗辑思维玩的脱口秀,重点是以历史来解读互联网思维,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垂直极限的方法,不仅容易获得粉丝,而且获得的是带有相似标签的粉丝,更加有助于商业转换。 说句题外话,其实点击量不重要,娱乐化内容与产经内容的点击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前者轻松过10万+,后者能过万就很强大,关键在于你的内容覆盖了你所影响领域的受众比例。同理,前者的读者群体量是以亿计算,而后者可能本身局限在行业内,受众总量也不过几十万,两相比较,刚刚过万点击的产经原创,其影响力远胜于前者,当然商业价值也同比水涨船高。 垂直极限之外的边缘化创新 微信公众号的创立者,永远不会是满足于自嗨的人。而在自媒体创作之中,愚以为最佳的心态是玩,而最好的玩法是找到一个前人没有玩过的角度,玩到嗨。 即在垂直极限的程度之上,更要用全新的玩法来吸引受众。毕竟从本质上来说,任何一个领域,即使做到垂直极限,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荒芜之地,而用区别于你进军领域原有“地主”的原创姿势,获得关注,无疑是最佳途径。 以近期在视频领域崛起的谷阿莫,2015年在电影评论上爆得大名之人为例。他为什么出名呢?讲故事,用带着台湾口音的话语,用视频剪接的方式来讲电影。 仅仅如此能成功?不大可能。他的路数还有创新的地方,“三分钟看完《鸟人》”、“两分半钟看完《五十度灰》”、4分半钟看完电影版《暮光之城》1-5集”,还有“9分钟看完18小时电影版哈利波特1-8集”等等,是他影评的标题,整齐划一,给人一种既视感。 说白了,就是会有想看的冲动。而最让人心动的,是他将以长达小时计算的影片,用大家熟悉的话语,在几分钟内点评完毕,某些片子经过这么一折腾,就“呈现出了烂片本质”。比如:《五十度灰》被谷阿莫概括为“被人揍或是揍人的故事” ,《哈利·波特》系列被概括为“男孩读小学的故事”,《消失的爱人》则被概括为“疯子杀神经病逃回变态身边的故事”。 看完上述表述,其实你已经看到了谷阿莫得以成功的地图边缘在哪里——跳出脱离大众的学院派影评(没多少普通人喜欢)、没有任何学术用语(不装高深)、用最市井的语言来精辟点评,形成一种吐槽风的影评。 结果,以自媒体方式传播的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就是边缘化创新,但这其实一直都是内容创作者用来打破瓶颈,突出内容创作重围的方法。 谁说被开垦过无数次的田野里,就没有地图没有标注的边缘呢……在自媒体的世界,尤其是在数以千万竞争者的微信公众号的相互竞争中,玩出自己的姿势,其实就能获得成功。 当然,即使是一种很有创意的愉快玩耍,依然要记得:第一,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事情,即使一夜成名,也要长期创作,才能真正成功;第二,当你在垂直极限下边缘化创新成功,记得一定要快速迭代,在别人效法你的同时,在其他人有更多新姿势来竞争之时,找个新姿势,继续和你的受众一起嗨。 这是放诸自媒体平台都通用的规则,且无论文字、音频、视频还是其他混搭…… 张书乐 微信号:zsl13973399819 新著有《越界——互联网时代必先搞懂的大败局》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