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遍布互联网的阴招
她相信,在那些最肮脏的阴招中,有许多都是受商业目的驱使,而非设计师一手所为。「那些牺牲用户利益的,一般都是为了做生意,而设计师往往把自己看作是用户利益的保卫者和拥护者。」她解释道。Brignull 则说,尽管他从来没有被明确要求去设计阴招,但也曾遇到过一些用阴招特别方便的情形,比如客户或者老板说他们确实要让大批用户订阅促销邮件。 Brignull 说:
「你可以随时结账,但永远无法离开」阴招最招人烦的一点,大概就是你很难让这些用阴招的公司悔改。它们往往对用户的抱怨不闻不顾,因为一次摆平一个客户,远比通过修改悖德的设计满足所有用户来得容易(也来得划算) James Offer 有次不小心买了音乐会门票的退票险,即使他事后得到了退款,也没觉得这就够了。他想过联系英国的公民咨询署(Citizen Advice Bureau),但后来又觉得这么干实在太费事,(就打消了念头。) 有的时候,用户即使知道自己莫名其妙被收了钱,也不觉得值得花时间去解决问题。毕竟,这些公司经常准备好了回复的套路——取消订阅的办法总是有的,只不过流程晦涩、完全不透明;或者,用户可能应该再仔细读读使用条款,就算那是用九号字打印的。 大概半年前,我给电视公司打电话抱怨被 Starz(译注:美国有线付费电视频道,主要播出电影,并会伴随着播放一些原创节目)收了钱,但不记得注册过。账单开得很误导人,看起来我并没有被额外收钱。他们的客户服务代表倒是从容不迫:如果我当时不是光在网站上看账单,而是下载了 PDF 版,就能看到更清楚的收费细目了。 不过的确,那些眼力敏锐、深谙选项间细微差别的用户,有时候可以避开误导性的选项。Klein 最近就成功了一次。当时她从 Verizon(译注:美国一家主要电信公司)那儿收到一条推送通知,说她有一条语音信箱留言。其实,这条通知说到底是想让她在一份长长的使用条款后面签字。她说:
只要查一下语音信息、点一下「确定」,用户就注册了这项服务。好在 Klein 能弄明白发生了什么,可其他人就没这么走运了。实际上,有些没仔细看服务商声明的用户,也许甚至都不知道被偷偷扣了钱。 (对的,我是要注册 Stamps.com 的一个月免费试用(多谢播客的宣传!)…… 等等,这个钱是怎么收的?为什么我第二个月会自动续期,而且还不能在线上关闭帐户?供图:DarkPatterns.org) 法律救济既然阴招的设计越来越老练、应用越来越广泛,那有没有方法可以遏制阴招的扩张?一种可能的破题之道就是诉诸法律。 「我最近想到一个点子,就是呼吁建立更完善的管制,」Brignull 说,「如果消费者法的规定到位,能够阻止企业的某种行为,企业就会遵守法律。但是如果行为只靠道德约束,那企业会怎么做就不得而知了,也就是说,企业会用自己的观念去解释行为,把一些行为看成是道德的;可这些行为未必道德,至少消费者不是这么认为的。」 《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禁止不公正、欺骗性的行为或惯例,但这种禁止没有延伸到线上广告领域,也不包含营销和销售行为。然而,管制起来是很困难的。至于原因,跟之前说的一样,很多阴招严格追究起来是合法的。它们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却并未跨越雷池。有的欺骗手段虽然在其他国家是违法的,在美国却通行无阻。 即便如此,打官司也是个有效的办法。最近,提供订阅服务的网站已被卷入官司的炮火之中。为了平息欺诈营销诉讼,JustFab(ShoeDazzle 和 Fabletics 的所有者)(译注:Just Fab 是一家美国时尚电商,其商业模式为消费者付费成为会员并说明喜好,网站每月初根据会员偏好推荐商品,会员可用所付会费支付购买)付了 188 万美元罚款。 根据彭博社的报道,打完官司以后,JustFab 发了 14 份关于订阅服务的通知。现在,要成为会员,用户必须两次确认自己的决定。 另外几家网站也有同样的遭遇。在一场跟 JustFab 性质差不多的官司中,Stamps.com(译注:美国一家基于互联网提供邮递和运送服务的网站)付了 250 万美元;Blue Apron 和 Birchbox 也面临着诉讼。 一家名叫 AdoreMe.com 的网站在官司上吃的亏甚至引发了设计上的变动。该网站一贯将初次访问的用户注册为 VIP 会员,并附带每月续费的订阅服务。但现在,它改造了网页,让用户更容易取消服务。结果,退款率上升了 30%,订阅率则下降了 15%。可是,默认同意的收费(指用户必须主动取消特定销售项目才能避免的收费)仍在大行其道。根据一些条款,这种做法仍然是合法的。 走诉讼渠道的普遍问题在于,它往往过于具体,因此只能阻止一种类型的问题,却让其他类型继续逍遥法外。去年十月,领英为了平息官司支付了 1300 万美元,因为它一项「提升关系网」的功能会导致用户给自己生意上的联系人发去好几封骚扰邮件。 尽管用户同意让领英扫描自己的通讯录,但那只限于给别人发送一则消息,让他们在领英上关注自己。一位法官说,发送第二封乃至第三封邮件「可能损害用户的声誉,因为这会让他的熟人认为他是那种喜欢骚扰的类型。」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