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打车难用户:别乱骂了 其实你是在为新政买单
行政命令下的一刀切并不能改善出行难 今年春节来得早学生流、务工流相互叠加,用户增加是一方面,但司机的减少又不得不让人反思,为什么同样是春节,打车软件中的调度费也早就存在,去年和前年为什么没有发生这种极端的情况呢? 这不得不审视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同时除北京外,各地的网约车新政也纷纷出台。 问题随之而来,首先大批司机不符合网约车新政的要求,无奈“下岗”。 “京人京牌”首先将一大批网约车司机限制在外,北京以外,上海滴滴已激活的41万余司机中,仅有不到一万名司机具有上海户籍;南京的35万辆网约车只有10%符合新政准入条件,并且一旦成为网约车,车辆将不能重新恢复非营运性质。 政策的调控必然会导致市场上的网约车供给大幅减少,打车难、打车贵开始悄悄回潮,并在年底总体爆发。所以叫车时常常会听到司机这样说:“不好干了,年底回老家了,不开了。” 而挑客、拒载、绕路、乱要价,也成了网约车离场后,出租车报复性打击的开始,这些都需要乘客来承受买单。 政策刚刚出台时,网上的舆论一边倒的指向网约车司机和平台,认为政策只是导致了司机失业平台受损,但当政策效力真的开始见效时,第一个倒霉的还是这些在寒风中叫不到车的普通用户。 看着“时代的倒退”,网约车司机大不了不干了继续回去上班,出租司机虽然备受挤压但依旧又迎来了春天。只有那些已经被培养出使用共享出行方式的互联网用户,有点懵圈,他们还一时无法适应一朝回到只有公交、地铁、出租的年份。 滴滴、快车、优步、易到从出生地第一天就饱受非议。 但我们离得开网约车么?离不开,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便利。 在过去的两年里,网约车已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之外最大的运力补充,慢慢改变着人们的出行习惯。无论是老板贵妇或是普通的打工族,都会使用网约车出行,手机里不是装着滴滴就是易到,有些人甚至一口气装三四个约车软件,而易到还能自己选择车主和车的类型。网约车的诞生既提升了出行效率,最主要是他给了用户出租车无法企及的舒适体验。 “打车难”或许不仅仅是年前的问题,还将在年后持续上演。 网约车之所以能够产生并兴起,正是因为长期以来计划管制导致公共出行市场短缺。而网约车断崖式的流失,让人不禁发问,某些政策真的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相匹配么? 供需关系的问题就摆在这里,群众有需求职能部门的第一要务就是去解决紧张的供需不平衡,而不是按下葫芦起了瓢,让用户为新政的风险买单。 最后,电科技替广大用户再问一句,来年我们到底还能不能像以往一样,沐浴在共享经济的春风中,叫到那辆开往春天的网约车。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