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死了第三方支付?
消失的套利空间 郭宇航遇到过很多买卖牌照的中介。 2014 年,他曾参加了一次牌照买卖的谈判。当时,一位中介自称认识央行的人,并保证能够申请到牌照。这位中介说,现在贵州、广西没有批过一张支付牌照,理论上,一个省央行会给一个。中介对于自己发现边缘省份这样的一个机会似乎比较满意。 牌照的报价是 8000 万到 1 亿。而郭宇航要做的工作是交付定金即可,后续的牌照申请等工作由中介全权负责。中介还向他保证,申请的是一个干净的、没有业务的壳,能够拿到央行的批文,十二月份交上去,一月份就能看到公告。之后的步骤就是,看到公告补交剩下的钱。中介还很认真地讲述了每个环节的付款方式等。 买卖双方的需求都很活跃,这是当时郭宇航参与过后的一个感受。 而就在这几年间,支付牌照已经从几千万元涨到了十多亿元。 “想靠拿支付牌照建立一套套利机制的,这种‘初心’已经不可能了。”陈岸告诉创业家&i黑马。 陈岸最初是在家电连锁业,从 2007 年转入中小企业融资服务领域。在工作中遇到融资难的问题后,他成立了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并在 2013 年成立头狼资本做天使投资,关注互联网金融等领域。 “我们在几年前就研究过互联网支付的价值。”陈岸说,早前还可以挪用一下备付金,但现在根本没有价值。 陈岸时不时会在微信群看到有关牌照买卖的信息。由于购买时单价很高,卖牌照者在出手时的期望值也相对较高。 政策的出台使得买方市场急剧收缩。那些想依靠牌照买卖赚取差价的个人正在退出。而那些想要通过获取牌照构建一个支付链,把这里面的资金沉淀利用起来的集团买家,也消失了。现在的买家是有场景、有业务的公司。 牌照卖到大公司,之后也不会被卖出来了。可交易的牌照在急剧减少。尤其是,今年 6 月,第四批支付牌照(创业家&i黑马注:共 95 家)面临续牌大考,其中十几家都被处罚或集中通报过。 “空壳牌照这一轮走完之后,可能就很难再看到这样的交易。”郭宇航说。 极简的商业模式 实际上,早在 2008 年,孙江涛就收到了来自快钱创始人关国光的收购邀约,收购价是 5000 万元,包括一部分现金和一部分快钱的股权。不过,二者并未达成一致。 那个时候出现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大多是纯网关型,通过与各银行做接口,为需要的商家提供网上支付通道。 这些公司主要通过向商家收取手续费获得盈利。而为了获取客户,竞争异常激烈。 钱袋宝曾向某家客户收取30%的手续费。这个数字后来降到15%,甚至8%以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收到商户的诉求是能否继续降价,因为类似快钱这样的竞争对手能够提供更低的价格。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