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姐弟俩的拾金不昧表达出人性之美
拾金不昧首先体现出一个人诚信的品行。“中正,端正。中正,则心不偏失;端正,则行不放佚。”面对一笔无主的巨款,姐弟俩心有正,行有度;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是“持正守一”的最好诠释,彰显了诚信为人的人性之美。我国传统文化以儒、释(佛)、道三家为骨架。这三者都有自己的文化体系,但在“诚信”一说上乃是揆一的。如儒家历来将“诚信”作为重要信条。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国不立”,他把“诚信”提升到了无与伦比的地位,视其为治国的重要条件之一。佛教的十戒均以“诚信”为宗旨,甚至认为“诚信”是修行解脱的具体体现。道家更是把“诚信”奉为美德。由此可见,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所在,更是构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姐弟俩拾金不昧的行为闪耀着诚信为人的道德光芒。 拾金不昧还凸显出“友善”这一个体的道德修养及其对道德价值的自觉认同。“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多维度的阐述和多视角的论证。如孔子曾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道家思想文化中,“善”被列入人生道德智慧的范畴,如老子说:“上善若水”;佛教是劝人为善的宗教,提倡“为善最乐”。可以说,“为善最乐”是姐弟俩拾金不昧的原动心和内驱力。 “拾金不昧”一直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来规范社会基本行为的。近些年,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究竟是用道德的温情来熏陶还是用法律的戒尺来确立拾金不昧的意识,时常引起争议。有学者认为,在古代拾金而昧要受到处罚,而到了现代社会,1986年通过的民法通则其实也早已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拾金不昧实际上是法律的起码要求,否则就意味着违法侵占。调查结果也显示,当我们一厢情愿地期待单纯用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时,拾金不昧现象如今并不尽如人意,人们对丢了东西能否找回来的期望值已经大大降低。拾金不昧是停留在道德层面还是纳入法律范畴去宣传教育、规范行为,已成为一个难题。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认为,拾金不昧不是一般的社会道德准则,而是公共道德的最基本底线;亟需寻找道德和法律的契合点,让这种社会意识从孩提时代扎根,成为人们必备的素质而自觉为之。
王广娜说得好:“我们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希望精神是强大的。”但愿拾金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