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鞋院士”改变了我们哪根神经
职业精神意味着专业化,且愿意以此作为一种职业的经营。李小文院士在回忆其成长经历时,并不讳言他当初选择学术道路,选择遥感专业更多只是一种偶然;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真正选择之后,就认认真真地献身于此。当前的中国社会,甚至在学术界、高等教育领域,这种职业精神是比较匮乏的。有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因为种种偶然原因进入某一专业领域,却并不认真“经营”专业,而是想方设法寻找更多选择;有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可能也是出于偶然原因进入了学术界,却并未将之作为人生“志业”,而仅仅是作为糊口手段。 平心而论,在当前这个物质还算丰裕的社会,学术早已不是一门清苦的营生,谈不上要科研人员无私做出多少奉献。从这个角度来讲,李小文院士所展现出的职业精神,或许不是他那朴素外表给人的甘于清贫、甘于奉献的浅层印象,而是那种对职业的负责、对专业的深层专注。 第二重境界是造福于民。 李小文院士的学术人生不是自娱自乐,而是有着强烈的经世致用特征。他致力于遥感技术在地震等领域的实际运用;在非专业领域,他也表现了对社会的关心,比如设立奖学金,扶持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等等。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士大夫精神,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李小文院士从没有发表什么豪言壮语,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了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他曾经自述,上世纪80年代之所以学成回国,仅仅是觉得花了国家和老百姓的钱,不回国问心有愧。这种对国家、社会的朴素情感,恰恰是当下这个社会急需的。 据笔者观察,近些年来,国内知识界有两种不太好的风气,一是认为学者要保持独立人格,就应该不依附于国家、政府,乃至于一些知识分子演变成为怀疑、批判政府的“姿势分子”;二是认为学术是纯个人的事,把做学问当做一种可以把玩的“艺术”。这种看似清高——既符合西方学术自由标准,又符合我国古代士大夫精神某些特征的风气,实际上是一种违背学术伦理,也违背士大夫精神的不负责任的表现。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