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均衡的全部解释 魅族 PRO 6 评测
启动规则:后台全清、按相同顺序启动、相同 WIFI 环境 整个结果非常值得玩味,我们可以进一步解析一下。 从休闲游戏来看,在皇室战争中,所有的测试机型全部以满帧流畅跑完了全程。 从大型游戏来看,X25 的性能属于第一梯队,但不顶尖,主要的差距在于 GPU。 与 820 相比,X25 搭载的 Mali-T880 在大型游戏里即使能保持和 Adreno 530 相差不多的帧数,但是稳定性要差很多,在一些图形较多的复杂页面场景掉帧要比 820 要严重。 而与 7420 以及 810 相比,x25 在游戏性能上有优势,但是优势不明显,在 2K15 等游戏中的读取速度也并没有太多优势。 从纯应用来看,在统计的 10 款应用启动速度中,除开稳定第一的 A9,X25 与 820 差距只有 1 秒左右,而 7420 和 810 则要相对落后。如果在考虑到 Tri-Cluster™(三丛集处理器架构) 后,可以得出一些理论上的推测结论。 首先,X25 属于 2016 年第一梯队的 CPU 方案,与骁龙 820 在 CPU 表现上拉不开太多差距。 其次,X25 的 Mali-T880 与 Adreno 530 依然有一定的差距,在多数 Android 全体掉帧的游戏中,X25 比 820 掉帧要更加明显。 最后,X25 在百分之 80 的用户实际软件使用场景中,相比 820 无差别,甚至有部分领先,X25 使用的 Tri-Cluster™(三丛集处理器架构) 在运行低功耗的程序等场景时,会调度四颗 Cortex-A53 @ 2.0GHz 核心,它们的实际运转速度很可能和低频率的 A72 基本保持一致,并且会有更低的功耗,而 Flyme 在系统流畅性上的优化也使得 X25 在部分软件开启速度上已经超过 820。 实际测试还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 Android 系统的流畅性已经开始由硬件主导转为系统主导,这其中包括了 Android 的二次定制调校以及 BSP 系统内核的优化。 而测试的结果也反应出了一个更加残酷的事实。 苹果的 A9 芯片依然一览众山小,这不仅体现在它绝对的速度表现上,更在于多数大型游戏中,Android 还在讨论谁卡的更委婉时,苹果以 60 帧的绝对流畅横扫了所有 Android 机。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一个词,适配。 Android 与 IOS 的现状有点像 PC 与家用游戏机,在 PC 上超级多样的硬件搭配与分辨率组合使得游戏厂商不得不做大量的适配工作,而在调整游戏贴图,重绘三角的,专项匹配驱动的过程中肯定就会存在一定的游戏性能损失。 已经发售了 3 年的 PS4 拿着 AMD 的老款 X86 处理器依然吃着如今的热门大作,而几年前家中的酷睿 i3 和 GT750 的台式电脑如今却已经力不从心。 同样的道理,在 Android 复杂的分辨率与 GPU 体系下,游戏厂商不得不进行大量的适配工作,这当中造成的性能损失最终就会反映在实际游戏体验中,从采用 Unity 3D 引擎的炉石传说中就可以看到,除了 iPhone 外,包括 820 和 X25 在内的所有旗舰机依然只能保证大型游戏的基本流畅,而无法保证其稳定流畅性。 总结来看,X25 比起 7420 在性能上有进步,其表现依然处在目前 CPU 的第一梯队,而在功耗控制和 CPU 性能上也找到了不错的平衡点,而在 GPU 上与骁龙 820 的差距则像五十步笑百步,在 A9 面前都是渣,你笑啥? 3.PRO 6 的压力感应意味着什么? PRO6 实现的 3D-Press 技术和苹果的 3D-Touch 基本保持了一致,在桌面的快捷操作以及应用内的快捷浏览两种最常用的场景下,两者体验的差别只在于马达的震动方式不同,而 PRO 6 也对自带的微信等第三方应用进行了进一步的适配,这确实有些超出了我的预料。 但是在我看来,压力感应技术对于目前的消费者而言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这不是在开玩笑,很多人都在强调压力触摸的学习成本问题,而在我看来压力触摸最大的拦路虎在于它依然没有找到痛点。 以目前压力触摸最普及的 iPhone6s 为例,我日常使用的总共 80 款应用中,依然有 40 款应用未适配 3D TOUCH,这其中不乏 美团外卖、滴滴出行、虾米音乐等装机量非常大的应用,而已经适配的 40 款应用中,有 23 款应用仅支持了桌面压力快捷方式,依然无法在软件内进行压力操作。 以上的数据充分说明了,比起点按、滑动这些常用操作,3D-Touch 对于开发者和用户而言并不是刚需,很多互联网企业对于压力触摸这种目前非刚需的技术,在权衡开发成本和 BUG 风险之后,完全有可能放弃加入 3D-Touch,在苹果如此强大的闭环号召力下软件表现都是如此,那 Android 阵营的表现可想而知。 但螃蟹难啃就不啃吗? 不,新技术先行面临困难不代表厂商不应该跟进,压力感应的痛点找寻之路靠的就是这一批先吃螃蟹的人,而采用新技术不只是为了当前的用户,更是为了未来的用户。 于是魅族在 PRO 6 上引进的压力触控不仅带来了新的交互方式,同样也带来了新接口的开放,这正是为了找寻压力感应的痛点所必须要做的开放工作。 同时,如果现在不采取领先一步的举措,那么很可能在压力感应成为刚需并大面积普及之后,早先未吃到螃蟹的一批厂商将会被打个措手不及,在新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软件的适配,硬件的稳定性,以及功能的更深度开发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而魅族此前在新技术的痛点探寻上不缺乏先例,窄边框、正面指纹识别、Mback、协处理器,都是如此。 即使压力感应会增加巨大的难度,会增加相当多的额外成本,但这块硬骨头现在的厂商必须坚定不移的啃下去,这是先吃螃蟹的人所要面临的风险,这也预示着手机研发技术的硬实力依然是极其关键性的因素。 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 PRO6 上的压力感应技术是在为未来买单,谁也保不准你在此刻埋下的种子以后会不会变成一片森林。 4.PRO6 的基础功能是否有进步? 这次基本性能指标我一共测试了 6 个项目: 通话质量、信号、音质、快充、屏幕、USB3.1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