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洲电子转型之殇:新瓶装老酒的定位迷航
文/张书乐 广电系统的骄子同洲电子,国内机顶盒的“老炮儿”,在猴年春节前后,一直在难过的“年关”徘徊。1月12日,因公司创始人兼实际控制人袁明质押的股票接近警戒线,同洲不得不申请股票停牌。 曾几何时,同洲电子在广电系统近乎行业垄断式的“关照”下,成长为机顶盒龙头企业。随着互联网浪潮的袭来,温室中的同洲电子不得不谋求转型。在市场力量的摔打下,同洲电子不断转型试错,但接二连三的欠款、欠薪和高管出走风波,让同洲电子走向了迷失。 小白鼠的宿命:红利的尽头是迷航 同洲电子一度在互联网+领域牛气冲天,至少在口头上。 作为一个老牌的机顶盒制造商,面对各种盒子的OTT风潮,同洲电子几乎是义无反顾的拿出自己的资源优势进行豪赌。在2014年9月,它甚至直接向乐视和小米宣战,喊出将让它们的盒子产品过“最后一个中秋节”。 对此,同洲电子是有充足底气的,因为它在广电领域,拥有乐视、小米这些新锐互联网企业所无法企及的资源。从同洲电子的发展轨迹并不难看出这一点:1997年,同洲电子开始转型做数字电视。依靠多次中标广电系统的工程,同洲电子的有线电视机顶盒业务发展迅速。2005年,同洲电子实现营收9亿元,利润7000万元。次年,同洲电子登陆中小板。上市首日,袁明的身家达到了13亿元…… 和广电系统的深度“合作”,让同洲电子和当时众多靠政策天平倾斜和近乎行业垄断式的“关照”下,蓬勃发展的企业一样,不太“困难”的成长为了广电系统龙头企业。 但红利也有尽头,在互联网+面前,第一个沦陷行业的是被电子商务冲击的实体卖场,而广电相关产业或许算不上第二个被冲击的行业,但却是和被微信冲击的移动通讯行业一起叫的最惨烈的一个,而这一轮互联网+冲击波,更被命名为OTT(过顶传球,专指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而对于同洲,这种伤痛还远不光来自OTT,这个表面上的龙头企业近年来一直都徘徊在净利润低迷的边缘,如2010年,同洲在营收取得23亿元的情况下,竟亏损了1.3亿元,给了放言2010年要实现百亿收入的袁明一记“耳光”。 面对数量众多、在承载内容上大打政策擦边球的互联网盒子和智能电视的侵袭,同洲的单一、主打产品机顶盒显然已经不够看了。转型几乎成为了和同洲一样感受到阵痛的广电相关产业的抉择,比如海信、TCL等传统电视机厂商,均全力向智能电视领域奔袭。表面上被这股互联网+大潮裹挟着转型的同洲电子,却有着自己的打算。其官方抛出提出的转型思路为:“与广电网络紧密合作,一起建立建设完善云端平台,使其可以与最好的互联网平台媲美”;“并以电视机为核心,与其他终端建立一对多的完整生态圈”。 如果用更为简洁的话语表述,其实就是DVB+OTT(有线电视直播+电视互联网,即广电版三网融合)。而这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同洲再一次借助自己过去的政策资源优势做出的抉择,而另一方面,它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成为广电系统进军三网融合的“小白鼠”。 跟风的创新者:在风口上能起飞吗 同洲的转型路径,在很大程度上源自袁明的个性影响,他曾自称,他的性格“跟乔布斯很像”,“坚决不做跟随者、抄袭者”,“一定是做精品”。 做机顶盒的时代,同洲并没有展现出袁明的创新者精神。而在互联网+大潮中,同洲的表现,却显得和袁明的主张背道而驰。 据公开信息显示,同洲在2013年开始DVB+OTT转型。而在当年度,同洲就以组合拳的形式推出了对抗飞看盒子、飞TV和飞Phone的一众智能产品,几乎涵盖了当年度涉及广电领域的最热门互联网+项目。 从时间节点上看,很容易认定同洲的创新在实际中演绎成了跟风。但对于同洲来说,并非如此。其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展开布局,以飞Phone这款和同洲传统业务最远的产品为例,早在2006年上市之初,袁明就已暗示要做手机,并在当年度成立了专攻手机的通讯产品研发部门。而在2009年10月,智能手机刚刚爆发的那个时段,其就曾推出过“同洲E89EVDO”智能商务手机。 但初试锋芒的结果却很惨淡,尚未来得及市场检验,这款手机就因于酷派的侵权官司,而彻底雪藏。而飞Phone的出炉,显然是要再圆袁明一个手机梦。 进军的时间并不有利,在当时国产手机行业已经呈现出“中华酷联米”五小强鼎立的格局,一些老牌手机厂商尚且朝不保夕,而在手机领域毫无知名度可言的飞Phone想要成功,难度可想而知。 袁明开出的方略是创新。2013年的飞phone手机算是跟风,因此当首批开售的1000台,5分钟内被抢购一空后,这款手机也自动消失了,后来虽然改名为北斗小苹果6,降价销售,但市场占有率依然可以忽略不计。但在2014年,同洲总结试水成败后,同洲又进一步推出了据称经过9年研发、主打安全的自主手机系统960 OS和相应的硬件产品960手机,意图通过创新操作系统,以安全为卖点,直接和安卓和iOS两大主流操作系统对抗…… 结果,在微软、诺基亚等一众巨头败阵的手机操作系统领域,同洲的创新没有结果。 如果说进军手机,是想要逆袭互联网厂商而未果的话,那么在互联网+广电这个主战场上,同洲的创新也遭遇到了和在手机这个新领域上同样的挫败,而且更惨烈。 1亿用户:豪言壮语下总溃败 2014年9月,同洲两次在全国30多家报纸同时投放大幅广告,高调发出“某米某视机顶盒,明天可能是你们最后一个中秋节”这样一个挑战书的同时,同洲也拿出了自己的DVB+OTT盒子——飞看盒子。袁明当时宣称,对于这个名字中就有着非看不可的霸气意味的盒子,袁明的预期相当高,要在两年内拿下1亿用户。 袁明的底气,依然来自于他依若长城的广电系统。在内容上并不具备差异化优势的飞看盒子,其主要卖点是在推广策略上——用户只需缴纳99元押金和8元的月租,即可免费领取售价499元的盒子。 这一策略,总不免让人联想到当年的机顶盒,恰恰是与过去和广电收视费进行类似的捆绑销售,才得以被用户不情不愿的请进了客厅。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