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试用了 7 款日记应用之后,我还是选择了纸笔
Heyday 和吾记都在自己的产品中添加了一定的社交元素。Heyday 内放置了一个类似信息流的界面,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他人的照片和相关文字,看起来更像一个写日记的 Instagram。吾记则是直接搬出了一个树洞,你看得到陌生人想让你看到的一切文字。 本身,这些特性都不是问题,但安在日记应用身上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些社交元素和日记的「私密性」恰好对立。尽管它们都对此再三限制,仍然挡不住人们本能的窥伺欲和表现欲,社交噪音在所难免,日记也就不再是单纯的日记了。 后记:当日记不再是日记我本身是对日记有所敬畏的。在网络与电子还没有发达到如今地步的时候,日记作为一种局限于个人的、私密性非常强的写作文体,公然而隐秘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记录了一个人的生活故事与心路历程,那些自认为开心的伤心的难以示人的东西都被塞在这个小小的本子里,伴随着写作者成长。 而自从互联网时代到来,日记也开始逐渐有了新的分支。博客的兴起让大众意识到日记可以是公开的,是可以给人看的。更多人选择将日记转移至电子与网络媒介,便利性比起从前那个厚重的、皱皱巴巴的本子要高了不少,但私密性还是不可避免地大幅度下降。 更多时候,它已经不能算作「日记」,而是回落到了更宽泛的「记叙文」范畴。尽管每一个 App 或网站都一再强调着自己对私密性的重视,也还是挡不住日记的隐隐变性。 就像是小学和初中,老师说检查每天写的日记,那些认认真真写着生活所见所想的少年少女,从发现有人因为日记的内容被叫去谈话起,那层带着表演性质的薄纱就自然而然地戴上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日记应用不好,几乎所有的日记应用对私密性都有足够的保护,它的便利性还能够让使用者在从事日记活动时有比在纸上更为优秀的体验。而问题在于,人类在面对大众时的那种本能的表现欲望。当日记掺杂了社交的成分,它便有很大可能转变成一种表达观点的工具,或是带有表演性质的作品。参与得好,就是与陌生人的「交换日记」,参与得不好,就变成了一片舞台,一片战场。 前文中提到的吾记,对过客做了非常严格的限制,把它限制在「树洞」一样的范围,保证了日记的本质不过多地被社交因素污染。但谁能保证,不会有别人越过这道危险的界限呢? 在试用一系列优秀的日记应用后,我最终还是回归了纸笔,一方面是我对笔墨有不能忽略的爱好,另一方面,我终究不能习惯把这些记忆的碎片托付给云端,相较于没有重量的数据,我更倾向于在回顾过去时,看到裹满了墨水的,厚厚的本子,和本子上逐渐变化的字迹。它们只属于我一个人。这或许不是应用质量能解决的问题。 希望你也可以在评论区留下你对数字化日记的看法,并说说你的日记习惯。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