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产品经理,我只想和“17岁的女孩”谈恋爱
很多人问过我,怎么找到种子用户。抛开不同产品的种子用户属性不一样的客观情况,我认为种子用户天生是有一些共同点的,这些共同点就是他们有很强的尝试新鲜事物的意识,有很大的生活乐趣、很热心于各种公共事物、也往往是小圈子里的传播源。 有些人说,我找来的种子用户不帮我传播怎么办? 我说有两种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你找的人不对。真正的种子用户一定是有热心的传播精神的,他们不但乐于传播,而且很享受这一过程。如果他们不愿意传播,那肯定你选择的人不对,你需要去check你的选人渠道、运营手段甚至引导文案。二是你伤害了人家,打消了人家的欲望和兴趣。当然,你还得给点理由让大家来传播。 早期大众和晚期大众我们可以叫“主流用户” 某种意义上,我们认为种子用户是非主流用户。比如小米早期的用户,我们认为是米粉,那是正常人吗?是发烧友好不好!比如锤子T1的用户,那是正常人吗?都是某种具有逗比风格的理想主义者,放在人群里总是有些“不一样的气质”。 而产品进入到大众用户阶段,用户表现出来的都是很正常的特征,最主要的特征是“趋同”,个性化意见不明显。 落伍者,就叫落伍者吧 信息流的末端,保守派,有钱或者有高学历,做决策很慢,但一旦决定做会比较舍得投入。 创新者没有太多预算,但可以尝试很多东西,落伍者相反。落伍者常常不怎么会被大众媒体影响,但很容易被身边的人影响。有点像离群索居的人,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的人越来越少。举个不准确的例子: 2011年微信上线。 2011年开始用微信的是创新者;2012年用的是早期采纳者;2013-2014年用的是早期大众和晚期大众;2014年后用的是落伍者。 大家可以对号入座。 (八)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区别对待用户,或者叫运营这些用户吧。 对于早期用户,我的感觉是应该授权他们“定义早期产品的功能”。 我经常说,互联网产品的定义是产品经理、老板和用户一起定义的,而早期产品则更应该偏用户。 所以对“种子用户”我们需要更多地让他们参与到早期产品的设计和定义里面去,产品经理和老板要更多地倾听他们的声音。 中期的“主流用户”,则是更多地用爆点来引发大家的关注,让更多的用户通过现有的“主流平台”进入产品中。 主流平台包括BAT的渠道和一线的互联网消费级产品,比如微信、微博、QQ和百度搜索。 而对于信息流末端的落伍者,则要提升活跃度和付费率。一般来说,一款产品运营到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和衰退期,基本就是疯狂变现了。 落伍者常常容易被广告影响,所以要提升产品的变现效率和付费率。 (九) 用户是谁?用户不是你自己,用户是你追求的对象。 用户就像17岁的女孩,眼神不好、没耐心、善变,但我们就是爱她。 早期用户尤其像17岁的女孩,她们代表着时尚的选择,有强大的传播能力,爱你的产品之后绝对死忠粉。 事实上,一款好产品成功前都是被17岁的女孩先喜欢的。 淘宝先从校园开始,俘获了大学女孩; QQ空间也是从17岁的女孩开始像火燃烧; 曾经有一款talkbox的产品,风靡在小女孩之间,后来微信出来替代了它; 陌陌的成功绝对不是屌丝男的贡献,而是17岁的女孩。 我想,你能想到的所有C端产品,如果没有打动17岁的女孩,都不能算成功。 我有时候真的会觉得,是这些女孩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 她们很挑剔,互联网产品就变得体验很好; 她们爱贪便宜,互联网就变得很便宜; 她们很宅很懒,所以送货上门送饭上门,还可以上门美甲; 她们喜欢展示自己,所以我们做了很多社交和直播软件。 用户就像17岁的女孩,值得产品经理们用心去追求。 我爱这样的用户。 本文作者为三节课(sanjieke.com)发起人 Luke ,作者有十年以上产品经验,原百度搜索产品架构师,资深产品经理,《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一书作者。 三节课是口碑最好的互联网人学习社区,免费提供最系统的产品 + 运营课程学习,定期出品有深度的产品观察 + 评论。如需转载,请联系三节课,并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