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http://www.0888zz.com/)- 科技、建站、数据工具、云上网络、机器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产品 > 正文

微信创造:从通信到社交 再从工具到平台

发布时间:2016-05-24 21:26:15 所属栏目:产品 来源:iDoNews专栏
导读:如果让我选一个最近10年最令人兴奋的产品,毫无疑问,必须是——微信。微信诞生才五年多,对我而言,现在它几乎相当于半个互联网,甚至可能更多……

微信4.0发布后,很多人质疑朋友圈功能抄袭Instagram或Path,张小龙如此回应:「他们看不到朋友圈里有机和精妙之美,看不到这是在IM关系链上做SNS的风险极大之尝试,以及我们如何规避这种风险;看不到接口公开接入第三方内容后可能的变化。当用抄袭来掩饰自身平庸而拒绝思考时,他们和我们的差距正在拉大。」

事实证明,这一跳惊险但是完美,「朋友圈」这个普通的词汇现在有了惟一的指向。

与朋友圈的这一跳相比,公众平台的观念简直天才得让人目瞪口呆。2012年8月23日,微信公众平台正式面世,这时距微信第一个版本发布仅仅过去一年半,距朋友圈发布不过4个月。

早在公众平台发布之前,我已经注意到一种特殊的微信账号,这种账号不需要像普通微信号那样必须双方互为好友,任何人都可以单方面关注这种账号,这种账号则可以向所有关注者推送消息。

在公众平台发布之前两个月,杨幂就在腾讯微博上公布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公众平台就是微信版的开放平台。

开放平台的理念来自Google、Facebook等美国公司,尤其是2007年发布的Facebook开放平台,通过开放自家的用户身份和关系链、接口、工具、协议、框架等资源,让成千上万的第三方开发者为Facebook用户开发Apps,Facebook几乎定义了基于社交关系的Web开放平台的标准。

微信公众平台想必是认真分析了Facebook平台的得失,平台边界力求发散普适,权责边界力求收敛清晰。公众平台面向的不仅是专业开发者,就连我这样的在网上写字儿的人,也可以成为公众平台的合作者。

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公众号又分为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等。到目前为止,App Store和Google Play的应用数量,大约都在200万量级,公众平台的账号总数早就突破了1000万个。

公众平台这个天才创意让微信在短短三四年内,成为一个跨平台的超级平台,OS之上的OS。

有了公众平台,一大批独立应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我的一些朋友原本计划开发独立应用,现在他们更愿意将有限的开发力量全部投入到服务号的开发上。由于公众平台自带用户身份、支付工具、营销渠道等独特资源,并且跨平台,这让公众号在很多领域有着独立应用无法替代的优势。

一位好友,一个自媒体,一家银行,一个餐馆,一只智能手环,一台智能相框,一个自己所服务的企业……在微信看来,所有这些都是你的「联系人」,是你和世界之间的接触点,微信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分开的、孤立的接触点都连接起来,并依据不同的场景,与你产生关联的意义。

微信团队是最具野心的团队,同时又是最节制的团队。

这个团队既有腾讯整体低调内敛、用户价值导向的特点,又有张小龙个人性格和价值观的深刻烙印,既聪明又善良,并有一点小小的高傲。那些了不起的创造,出自这些人之手,而非聪明的坏人之手,是一种必然。

前PayPal总裁大卫·马库斯前年跳槽到Facebook之后,就有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把Messenger打造成一个连接一切的全新平台,并把不同的服务包装到对话中。

看来看去,Facebook要做的,概括起来就是微信+人工智能,而且我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工智能仅仅是一个噱头,所以直接了当点,Facebook要做的,就是微信。

当然他们羞于承认这一点,他们只是笼统地说,启发他们的是亚洲正在发生的这些事——「绝不仅仅是微信」。

Kik CEO Ted Livingston不太给马库斯面子,他说Messenger用户太老了,自家的Kik更有机会:「如果你问我,或者Snapchat的Evan Spiegel,我们都会说这句话:我们想要成为西方的微信。」

去年10月,Y Combinator的总裁Sam Altman在Twitter上发表了对微信的看法,并表达了对创业者在海外复制一个微信的期待:「对于美国,微信将是一个巨大的机会。Twitter本该主导这件事但它们很可能不行了。你们任何人想做此类创业公司,我有一些想法!」

微信运营 微信设计 产品运营 即时通讯软件 即时通讯工具

Sam Altman的推文

你会奇怪,为什么这些北美创业者、投资人没有想过微信直接进入他们的市场?也不光是北美,在其他西方市场,微信的优秀并没有让它取得中国市场这样的成功。

这就要谈到中国品牌的相对弱势,大多数中国品牌都会面临这个问题。中国货质次价廉是个由来已久的偏见,中国人擅长山寨天下谁人不知,强势政府对信息审查的过分偏爱也早已名声在外,这些负面认知,加上西方世界固有的傲慢,以及刻意的意识形态渲染,对中国品牌,尤其是IT品牌的国际拓展制造着重重障碍。

倘若是收费产品还可以利用价格优势,免费产品则几乎没有任何可以依托的东西,惟一可以依托的,就是你比竞争对手做得好太多。最好的例子或许是华为,但不要钱的微信难度显然要大得多。

这就是微信不得不面对的外部环境,我希望微信团队保持住他们的野心和节制,聪明和善良,去完成下一个更伟大的创造。

在短短的五年中,微信定义或者重新定义了「摇一摇」、「扫一扫」、「红包」、「赞赏」甚至「媒体」、「电视」。微信已经深深地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工作和商业,而且还将改变更多。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岂止。你和世界,相互期待。

作者:keso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