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http://www.0888zz.com/)- 科技、建站、数据工具、云上网络、机器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产品 > 正文

如何有效建立用户与产品的情感关联?

发布时间:2016-05-27 16:12:52 所属栏目:产品 来源:鸟哥笔记
导读:你肯定遇到过类似的事:大学同学开了一家饭店,你时常会光顾,虽没有折扣自从你喜欢的C罗代言了Nike,你再也没买过Adidas有了一次因为上菜慢而打折的经历后,你更喜欢去海

如果团队内部对用户反馈不够重视,在解决问题时很可能就无法推动,导致最终不能被解决。对于研发来说,这是个插入需求;对于产品来说,需要评估需求的价值;对于运营来说,这是每天要做的几十件小事中的一件,相应速度不会那么快;对于客服来说,前面几个角色都不给力。

除非团队有非常关注用户反馈的文案,或者老板足够重视,否则很难推动执行。

具体说如何搭建一个用户反馈体系:

第一步:调研

别急着马上开始,需要先了解之前用户反馈的运作方式和遇到的问题,其次去梳理团队沟通流程和责任人,再分析并归纳用户反馈的类型,最后确定收集信息的平台。

以百度知道为例,套用上述做法:

1.已有用户反馈的运作方式。之前没有系统的收集和处理,只是在被动的接受核心用户在群里的反馈,但会遇到推进难的问题。

2.梳理团队内部沟通流程。团队分为5个并行的方向,确定好对应的项目组和接口人。为了预防突发情况,还梳理了各项目组的负责人,遇到优先级很高或很紧急的需求,可以直接找负责人。

3.收集反馈平台和内容类型。在知名的大流量互动平台,搜索「百度知道」的相关信息,搜集用户会在哪些平台发布反馈。也可以针对少量核心用户进行1v1访谈,看看是否有遗漏。

按照这个方法,圈定百度知道的用户反馈平台有:站内反馈、贴吧(2个)、微博、QQ群。在这些平台抽样100条信息,可得出反馈内容的类型分为,BUG反馈、问题咨询和意见建议。

第二步:制定流程和规范

结束了上一步,就掌握了用户反馈体系所需的基本信息,这一步开始画出流程,制定规范。

1.流程。指从用户反馈收集,到最终解决的整个流程,如下:

信息监控→收集反馈→过滤需求→安排处理→推进解决→回复用户→归纳总结

2.规范。在执行上述流程的过程中,具体的操作规范。取其中几个环节,举例如下:

信息收集,平台列表有哪些、是否用官方帐号互动、根据反馈的类型制定回复标准、负责人是谁、周末是否需要排班、处理问题的响应是多长时间。

团队内部,各方向对接人是谁、各类问题优先级如何界定、处理周期是多久。

总结,各平台用户反馈处理的量级、反馈处理之后带来的收益、通观全局带来的思考。

第三步:推进执行

把上一步的流程和规范,推进落地和执行,这是最关键的一步。难点有:

1.全面和深度的掌握产品信息。用户反馈的问题,会覆盖产品的方方面面,所以必须对产品理解的很深很透,并且及时掌握着最新动态,才能与用户沟通。

2.用户反馈的数量很大。如果每天需要处理20条用户反馈,1个人力可以解决,但是如果是100条反馈呢,增加人力肯定不是合理的解决办法。所以,可以招募用户志愿者,给出一个常见问题答疑模板,做好分工排班,就可以减少人力成本。

3.用户需求分析。把用户描述的意见建议,转化成产品需求,我认为这是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最考验运营功底,也是最有价值的。运营不能只是简单的收集和搬运用户描述,而是要进行沟通和分析,转化成产品需求。

最简单的例子,很多用户询问怎么发帖,潜在的用户需求是发帖入口太深,产品上可能需要优化。

4.推进难。用户反馈的问题,经过处理后会分发给各个项目组,并推进解决。但这些用户反馈对于各项目组来说,都是计划外的事,很可能对KPI都没有直接帮助,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相应速度慢,甚至推卸责任的情况。

解决办法是,在设置用户反馈规范制度时,争得老大的认可和确认,并在每个项目组明确唯一的接口人和处理问题的响应时间。

5.团队认可。只是由上而下推进的项目,并不算健康,而且老大也不会长期持续的关注这件事,所以就需要整个团队成员的认可,这样推进起来才会更顺畅。

解决办法是,多做分析和总结,并且把处理反馈的实际收益告知给各个项目组,让他们明确的感知自己的劳动成果,下文会详细说怎么做。

第四步:传递价值

把用户反馈体系看做一个项目,想要衡量其带来的价值。负责这件事的运营人员,不能只是做完前三步就完事大吉了,而是一定要做好分析总结,整体分析用户反馈体系带来的价值,并且传递给用户和团队内部。

总结的内容包括:

1.整体数据,处理反馈的总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处理了几个平台的多少条用户反馈,覆盖全部用户反馈的占比是多少,环比是增是减。先从数据上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就相当于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知道整体盘子的量级。

2.具体收益,包括可量化和补课量化的。可量化的收益,最理想的情况是因为用户反馈而上线的产品模块或运营措施,从而带来核心指标的提升。这就是完全可以归功于用户反馈体系带来的收益。即使遇不到这样理想情况,也可以统计出因为用户反馈而做的改进次数,暂且认为被产品经理采纳的需求就是有价值的。

不可量化的收益。比如用户反馈的量级在减少,有可能是因为用户反馈处理的及时,解决了用户的问题,修正了产品不足,危害面减少,所以发声吐槽的用户少了。如果对这样的反馈置之不理,会影响更多的用户,在社交平台的负面声音也会呈几何倍数增加。

3.整体分析的结论。负责用户反馈体系的运营人员,可以从整体的分析用户的声音,洞察里面有价值的信息。以下列举集中情况: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