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聪们的爆料狂欢,姬十三面前的岔路口
此外,“分答”的提问者共享分成机制,也促成了提问者会更愿意去问出类似“啪啪啪更喜欢什么姿势”这样一听就“内含惊天猛料”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注定会被更多人偷听,给自己带来更多收入。 于是,在过去几周的“分答”中,名人大V与各种粉丝、围观者们事实上是一同开启了一场围绕着各种爆料的狂欢。 但话说回来,这种名人娱乐八卦满天飞的产品生态和内容氛围,与微博实在太过相似。 如果分答起初就是奔着一款娱乐型产品去做的,这可能不是太大的问题,甚至绝对是好事。然而,无论是果壳还是在行,此前在做的事情都更偏“严肃性知识”,这就成了问题。 为什么它会成为一个问题?请往下看。 3“分答”面前最大的纠结 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出了一个问题:分答到底是要制造消费网红还是传播知识?或者说,其作为一款问答分享产品,核心立意到底是提供轻娱乐轻社交还是轻知识轻C2C服务? 这个问题不界定清楚,会影响到分答的方方面面,从产品逻辑、运营策略到用户认知。 按逻辑讲,如果是轻娱乐制造网红,产品和运营的核心应该是服务好回答者,让他们爽,让他们有影响力,让他们被八卦被关注。 如果是传播知识,则应该关注的是提问者,让提问者能够获得价值感,答案的质量很重要,提问的问题也很重要。 但现在,在现有机制下,分答整个产品目前的核心,可能是偷听者。 因为偷听者越多,提问者赚的钱越多;偷听者越多,提问者和回答者越觉得好玩,越觉得自己影响力大。 再具体点讲,三者间的关系可能是这样的—— 偷听者作为整个用户生态中的核心,在好奇心、围观心理、追星等各种心态的驱动下,大量付费围观,在围观过程中也顺带实现了一部分“我偷窥到了某些别人不知道的东西”的小小满足感。 提问者想赚钱,同时搭个便车刷下存在感。 回答者大都不是为了赚钱,但可以让自己和粉丝换个方式互动,让自己持续得到关注和曝光。 注意,这里的回答者未必非要大明星,身边的达人和上司们也可以偶尔被消费一下的。但这并不能成为产品里的用户常态,这款产品的核心常态,以目前看还是消费明星和话题榜首的人们。 以这个逻辑,现在的分答正在做的事情,可能既不是制造网红也不是传播知识,而更多是在消费已有的网红们。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都知道,对任何一款产品而言,其长期生命力的基础,是面向核心用户稳定、可持续的产品价值。然而,除了现在这种好玩、新奇的形式与产品机制之外,分答能向偷听者们提供的可持续、稳定的价值预期是什么? 明星、网红们的八卦?那是微博已经干得很顺手了的事情。长期来看,分答如何能保证在这个点上做得比微博更好?仅仅只靠60秒语音的形式吗?那假如微博也上了个一模一样的产品机制呢? 同事的真心话?这个偶尔来一下尚可,天天玩也很无聊的,再说无秘都快挂了,如果是实名制的,只能呵呵。 此外,偷听者们会一直在分答的产品生态中拥有旺盛的“偷窥欲”吗?这也是个存疑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用户的兴奋点是会随时转移的。用户在社交方向的兴奋点往往就像天上的云,瞬息万变,不可预测。好玩、新奇可以成为拉新的好手段,但只有用户建立稳定的价值预期才能形成留存。 总之,关于分答能够提供给用户的稳定预期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没有找到答案。 而假如,关于核心用户是谁,以何种手段为他们提供何种稳定的价值预期的问题没有被回答清楚,分答的将来就是一片模糊的。 或者说,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被回答清楚,分答看起来就更像是个运营驱动的营销事件,还不太像一款严格意义上的产品。 其实,这一问题的背后,可能还隐藏着一个更深的纠结—— 以我们对于果壳团队和姬十三的了解,我们更愿意相信“分答”的诞生,原本是一次奔着“知识传播”而去有意为之的尝试,然而它最终却无心插柳的在“明星八卦娱乐”的领域结出了一些预料之外的成果。 可以想见的是,这样的成果,一定会让整个果壳和在行团队都感到很惊喜——这是他们有史以来做出过的最具有病毒基因和增长最迅速的产品(目前的用户数至少应已达数百万级别),没有之一。 假如此言如实,这其实会反过来推动已经跟“知识变现”死磕了很多年的姬十三要做出一个如下的选择——是坚守住知识传播的底线和大方向不动摇,然后继续在如何变现的道路上纠结而漫长地探索下去?还是干脆就不要死抱在一颗大树上了,转而投入更具备爆发力的的社交、娱乐领域当中去? 对姬十三和他的果壳团队而言,这可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岔路口。如何选择,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倾向于相信他会选择前者,但难保后者不会带来更大的诱惑。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