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产品业务被阿里和腾讯盯上后……
从版本号中可以看出,这次猫眼电影的更新中应该是一个大版本,这次更新迭代主要调整了两个方面。 第一,在影片的评分中引入了专业评分。由一些权威的影评人或者影评杂志的主编对电影进行评分,比如说前凤凰网电影主编、《大众电影》执行主编、《看电影》杂志主编等。 小编相信专业评审的眼光与实力,他们的分数的确能够如实地反映出影片的水平,也能够给普通用户提供相当有力的参考。但专业评审评价电影的维度和大众评价电影的维度肯定相差极大。 从评分来看,专业评审的分数普遍低于大众对影片评分,这让小编感到十分担心,专业评审偏低的分数不影响卖票吗?还是说,引入专业的评审来增加猫眼电影在业界评分的权威性?或者是有一些小编看不透的目的? 第二,在优惠上增加了新玩法,新增了影院折扣卡。 在其他的电影票应用还在不断的从用户身上或者是电影身上寻找优惠点的时候,猫眼电影就直接开始了与电影院的合作。一般来说,看定影的人选择影院都会逐渐固定下来,影院的选择重复率较高。直接与影院进行合作,是不是能有效的将习惯在固定影院观影的用户招揽过来呢?且看它之后的发展。 其他的更新,也就是对细节上进行了优化,比如影库升级为“找片”。从猫眼电影的更新来看,体现出想要开拓新的玩法的尝试,同时也不难感受到从其中传递出来的危机感。 四、产品的趋同与猫眼电影的危机 猫眼电影脱胎于美团电影,可以说是卖电影票产品做的比较早,也做的较好的产品。它在市场上的份额与口碑都相当乐观。不过在微票儿与淘票票等产品的杀入之后,猫眼电影的原来依靠产品建立起来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具体原因且听小编的分析。 小编在研究这三家产品之后发现,简直太相似了!比如说,都有基于对电影的内容挖掘信息: 淘票票也大力构建了更加有诱惑力的会员体系: 其他的买票流程等一些基本产品使用逻辑更是不消多说,相差无几。 在这些相似性的基础上,市场的份额就不再仅仅依靠产品的体验、好坏来决定了,更多的是依靠着流量。在流量上,虽然猫眼电影背靠美团,但与其他两家真的没有任何可比性。微票儿有QQ、微信两个入口;淘票票有淘宝、支付宝的入口。 于是,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猫眼电影在更新迭代中不断尝试新的玩法,以求突围的局面。 最后,小编在想在产品更新播报中尝试一个新的玩法:如果你是这些产品(微票儿、淘票票、猫眼电影)的PM,会对产品做哪些更新?请在留言区给出你的观点。 小编先来一个: 可以尝试在个人中心可以添加更加丰富的观影总结。以月度、半年度、年度为周期对用户的观影数据进行可视化的呈现,呈现的角度可以是影片的类别、影片的总时长等,并与其他的用户(或自己的微信、支付宝好友圈)进行对比,以此角度来为产品增加社交属性(这个思路小编觉得更偏向淘票票)。 本文由三节课官方出品,作者三节课实习生贺乾明。如需转载,请联系三节课微信公号(ID:sanjieke),并注明出处。 三节课是首家互联网产品主题学习社区,提供最系统的产品 + 运营课程学习,定期出品有深度的产品观察 + 评论。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