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剖|如何从0到1打造高粘度高价值的微信社群?
我的两个群里我几乎是没有花时间去怎么管理,但群里成员之间感情真的非常融洽,就亲如一家人般互道早安晚安。群里也几乎是零广告,有的也是一些自己写的文章用于交流或者是一些行业内不错的文章和运营案例分享。群里不需要我去引导,大家都自发的遵守群规,互相友善的提醒。没事就闲聊,有事请求立即有人响应,群的互助文化非常的好。 管理是一门艺术,张弛有度,有收有放才能让一个群组织生态真正焕发活力。 和一个项目的冷启动一样,在群构建的初期,你需要找到一批种子用户来实现你社群从0到1的第一步。 种子用户的挑选非常重要,他们直接影响了你整个社群的文化和质量。大厦要建好,根基要打牢。江泽民在党建方面有句忠告非常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放之四海而皆准“。 你的种子用户都是牛人,那么你的群质量必定不会太差。你的种子用户都是很友善的,很真诚,喜欢沟通交流的,那你的群就不会冷冰冰。我的”时间典当铺“很有情感温度,那是因为我的种子用户都是一帮很单纯,为了目标愿意付出,乐观积极的人。 种子用户多少人适合?这个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我们可以控制一个比例值。我认为,一个组织,只要有三分之一的人员就可以影响和形成整个组织的文化氛围。例如你希望是构建一个人两三百人的社群,那我认为前你至少要找到将近一百人的符合目标的优质种子用户。 你需要什么样的人,那你就想方设法去找相应的人。怎么找种子用户?如果你是玩公众号的,那直接以你的读者为基础搭建是在合适不过了。我的社群种子用户也是从我的读者里面精挑细选出来比较活跃和优质的。如果你没有公众号,没有读者,那么你构建社群的确是比较困难了,你就可以去混别人的社群,把别人社群里优秀的人才胚子挖过来。这没有什么不道德的,就好比人才招聘一样,优秀的人才是需要通过流动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古时候拜师学艺都要各种”刁难“来考察门徒的决心,因此筛选出适合的苗子。构建社群也是一样,当你完成了种子用户的筛选开始对外开放时,你就需要设置一些门槛来筛选出你想要的优质群成员。 一个群成员,要不要让他进来,就和你做面试官招聘人员一样,你不见要考虑这个人的专业技能是否能给群里带来价值。也还要考虑,这个人的行为举止是不是适合群文化,会不会给群里带来负面的冲击。 一个群如果没有任何门槛,什么人都可以能进来,那这个群就会很乱很难管理。虽然群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但这是建立在成熟有效的运转机制上的。假如这个群都是不婚主义的人,群里突然跑来一个媒婆一样的人,你说群里会不会变成一个撕逼场?一个广告党进来,你又有什么办法让他变成小乖乖? 所以,你就需要通过一些门槛机制来把控住入群的大门。通过设置一定的门槛,来滤掉一些不认同群文化的人员。 怎么筛选过滤群成员呢?你可以通过付费或者其他一些条件来实现。例如菌叔的”时间典当铺“入群需要打赏22.22元红包,或者通过朋友圈推荐我的公众号,又或者能够证明自己是行业资深人士。而”自媒体运营公社“则需要打赏66.66元红包,或者通过超过2000粉丝的公众号推荐菌叔的公众号,又或者是能够证明自己是资深运营。通过这样灵活的社群门槛,既能够吸纳优秀的人才进来,又可以保证过滤掉那些不认同我以及群文化的人。于是,也省下了我日后管理社群时费心费力。 当然,也有很多专业的培训群是直接以高收费来筛选用户,例如罗辑思维普通会员200元一年,铁杆会员1200元一年。而秦王会更恐怖了,2.2万元的年费。所以,比起这些以年费来算的,我的是终生打赏费用,也就是相当于请我吃个饭而已。 维持一个社群长久保持粘性和活性的奥义是什么? 菌叔认为,独特的仪式感构成的群文化是保持一个社群长久活性的最重要构成要素。 那么,怎么构建群文化呢?我觉得可以从群仪式感开始。什么是仪式感?学生上课,通过喊”老师好“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正式课堂学习状态。军人通过敬军礼,唱军歌来体现一个军人的身份认同感。 社群建设也是一样,二马菌(咦,菌叔竟然不见了)认为,社群的仪式感可以从个人群名片修改、入群介绍等方式来实现。二马菌比较喜欢用的是头衔制,例如二马菌的“时间典当铺”里面,我的身份头衔就是“金牌典当师”,群里也有什么“典当铺头牌”、“典当铺打杂的”之类的各种头衔。在之前,我还玩过“二马菌宇宙纠察大队”里面有大队长,二队长,保安什么之类的。再有“火星撞地球重度精神病院”,我在群里的身份是精神病院院长,而群里也会有各种主治医师,副院长,各种精神病患者等。而这些头衔都是群友自主自发跟着我在玩的,我从头到尾都不会要求他们必须要修改成什么样子。 通过头衔制度,可以让群成员有很强烈的身份代入感。让他们能够快速的融入社群圈子。 当然,也有很多规定入群必须爆照,必须发红包的。这些都是群仪式制造的方式,都能够有效刺激活跃。 没有仪式感的社群,就是没有向心力的组织。没有情怀,没有温度,冷冰冰的,品之无味。这样的社群是很功利性的,也是没有办法长久留住群成员的心的。 很多人都说,微信社群要去中心化才能保持生机。二马菌认为这是不正确的。 如果罗辑思维的社群里没有了罗胖,那么这社群就没有了他存在的核心价值。一个社群的成员,最初进来很大部份都是冲着群主而去的。如果群主不够专业,那么他就没有办法驾驭整个群的走向。于是他就只能依靠强硬的群规来维持群秩序,但往往效果都是不尽人意。 所以,一个社群组织就像是一个企业单位一样,一定不能离开领导的率领的。去中心化是行不通的,没有中心就没有了向心力。 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多中心化的社群组织关系,能够让社群百花齐放,自主自发的运转,也就能够真正的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状态。 什么是“多中心化”?即就是群里有多个牛人或者活跃分子,可以有效的弥补群主的短板和气质。通过多中心化,让整个群焕发多种生态,让每个群成员在参与中得到价值感。 我的“自媒体运营公社”和“时间典当铺”都有一几个核心的群成员是自愿自发的参与到群管理,群探讨和分享。于是就让群不再围绕我一个人在转,即使我不在,我不发言,也能让群变得有秩序、有活力、有价值。 社群和企业和产品都一样,也有其生命周期。也一样会经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