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亿级用户世界,中国物联网企业如何创造商业价值?
11月5日,中国电信宣布物联网专网用户数量突破1亿大关。遥相呼应了3个月前,中国移动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财报,其中物联网业务的数字也同样抢眼:物联网连接数已达到3.84亿,同比增速超过150%,远远领先于移动手机和有线宽带用户的增速。 物联网连接数的增长超出了运营商本身的预期,每一小时、每一分钟,物联网用户及设备量都在即时刷新。然而,另一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些乐观的增长现象背后,却是与之不匹配的商业变现的乏力:物联网收入只占运营商总收入微不足道的部分。以目前40%以上收入增速来计算,中国移动物联网业务收入在5年后仍然难以达到整个业务收入的5%,这么小的比例肯定不能承担起运营商“新的增长动力”的任务。 在物联网连接数闷头狂奔的同时,运营商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灵魂拷问: 迈入亿级时代的物联网,如何从“量变”走向“质变”,如何增量又增收? 同时发出灵魂拷问的是马化腾。 10月23日深夜,他突然在知乎上现身,并且提了一个问题:“未来十年哪些基础科学突破会影响互联网科技产业?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创新,会带来哪些改变?” 马化腾的问题代表着一批互联网企业当前面临的困境。互联网的浪潮正从过去的消费互联网向产业物联网转移,由于人口红利释放殆尽,巨头们正在把“矛头”从C(消费)端转向B(企业)端,他们希望帮助B端企业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最终打造一个万物互联的新世界。 制造、能源、医疗、汽车、交通、公共事业…似乎每一个都是目之所及的万亿级市场,更有巨头认为产业物联网的体量可能会是消费互联网的100倍。 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科技赋能B端新趋势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T2B2C(T指科技,B指商家,C指用户)模式给科技企业带来的整体市值将高达40至50万亿元人民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年的市场规模仅为8万亿元。 然而,美团创始人王兴曾经自问:“为什么中国的to B企业都活得这么惨?”当互联网企业纷纷转向产业物联网赛道时,更大的障碍在等待着他们: 面对碎片化的物联网市场,如何创造商业价值?面对B端这根难啃的骨头,如何找到“肥肉”、如何变现?物联网当前的难点,不在技术而在模式 20世纪90年代末,沃顿商学院的威廉·汉密尔顿教授基于技术物种进化思想,提出了一个新兴技术发展演化模型,横坐标为时间,代表新技术发展与演化的不同阶段;纵坐标为推进技术发展的努力程度,代表随着时间演化而呈现的技术成熟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项技术从科学研究到进入市场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 以科学研究为主的技术发现阶段; 2) 以持续研究和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发展阶段; 3) 推动技术向商品转化的行动阶段; 4) 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阶段。 在商品化的第4阶段,市场按照优胜劣汰原则淘汰不具有经济合理性的产品,领先厂商将构建先发优势。 物联网并不是单个技术,而是技术集群。就单个技术而言,竞争依据是技术本身的可行性和社会接受程度。随着数量庞大且多样化的物联网设备纷纷联网,当前物联网面对的最大难点,已经从技术方案转移到了应用竞争和商业模式。物联网企业的三种类型 物联网企业应该如何设计商业模式?如何盈利? 没有对整个产业的宏观把握,就很难建立灵敏的商业嗅觉,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物联网企业有哪几种类型。
这类企业提供物联网的底层基础设施,包括终端和管道。这类企业相对而言是碎片化的物联网市场中最容易形成规模的,但竞争也相对激烈,如果无法形成差异化优势,很容易不慎跌入低成本竞争的红海市场。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