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内功:你凭什么说自己的产品必火
但,就算你碰上的客户真的有需求,你怎么保证人家就一定会在众多家地产公司中选择你呢? 虽然顺应社会共识的打造产品,比脱离共识要好得多。 可问题是一根筋地顺应,跟着别人创造出来共识亦步亦趋,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会丧失主动的。用户只会对那些制定规则,甚至已成为行业代名词的产品有所反馈。而盲从的企业无从分析具有参考性的用户行为,打造出的产品基本都是落后于市场的。 据伊卜生所知,airbnb火了以后。光是在北京创业圈里,照抄其模式的产品不下百种。但绝大多数的项目,没有过自己的周岁生日就倒下了。 90%的创业项目都有参照的模版,看到别人创造的共识市场火爆,总想原封不动的山寨,根本不考虑差异化,只期待在该市场中分一杯羹。这种类型的创业,在发展之初就奠定了将要一直处于被动的基调。 创造社会共识产品缔造者根据观察到的用户行为,洞察出玄机。打造一款不同以往的产品诱发新的用户行为,影响已存在的传统市场。这之后,作为新领域的代名词,在这个范围内,大部分的用户反馈就都会被你轻易地获取到。 因此,谁能创造新共识就比较容易在竞争中获取主动。 那么可以从哪些维度入手创造社会共识呢? (1)提供通路 提供上下游的通路。 “要想让别人喝你卖的水,就得让对方先饥渴。” 要想让某家公司在你的中介找新办公场地,就得先给出对方需求新场地的理由。 假如 你面对的公司是一家创业型企业,你就先得分析什么样的原因会让他们扩大规模。 先找到可能扩大办公室的影响因素: 业务规模扩大了? 需求的部门增多了,人员要扩充? 获得Pre-A轮融资了? 如果这家公司刚刚融了资、扩了编、增了业务量,他们八成已经找好新的办公场地了,你的机会就不太大了。 如果你能在这些促使对方需求的环节上起到作用,那你的机会就会大很多。 比如: 你洞察到对方公司想要融资,而你的客户里恰巧有一家是做VC的。给他们架个桥,你就更接近自己的目标。 假如对方想大面积招人,而你又能充当猎头推荐人才,一旦员工多到坐不下,90%以上的几率他们会找你求个新场地。 因此,要创造用户需求,你最好有个综合体的商业模式。 只有通过你给了对方充分的理由,对方才有新需求的渴望。你才能更容易接近自己的目标。 (2)转移场景 帮助释放被传统观念抑制的欲望。 弹幕视频 回想一下,你曾经某次去剧院看电影,有没有突然特想对某个演员吐槽?或者特想大声发言,抒发一下你对这部影片结局的猜测? “抒发己见”,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但在电影院这个场景中,最被渴望的“人性表达”是被抑制的状态。你要是敢大声喧哗,轻则引来怒视,重则出得了出不了大门还是回事呢。 如果把场景转移到互联网视频网站,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弹幕视频的出现,让你可以随时对剧中人物指摘,对大结局展开预测,查看同时观影的人的态度。释放在电影院里被抑制的渴望。 (3)重构老事物 对传统意义上的用户行为加以分析,重新找到缺口。 发红包在传统意义上,是只有过年时才会出现的社会行为。是一件很低频的事件。 儿时,长辈们总要纠结到底给别人的孩子发多少才合适,无端地把无辜的孩童分出个3、6、9等。 但仔细想来,我们期待过年红包其实并不是因为缺钱。 而是“缺少调节氛围的小奖励和需要被祝福”。 腾讯正是重构了发红包这件事,让发的人和抢的人都乐在其中。 每个人都能随时享受被奖励和被祝福的快乐。 人们压抑的本真终于被激发出来了。 其他重构老事物的例子: 苹果手机: 我们不缺智能手机。 我们也不缺电脑。 我们缺少“一台操作简捷的掌上手写电脑”。 锤子手机: 我们并不缺手机, 而是缺少一种“宁缺毋滥的情怀”。 奢侈品的包: 我们并不缺包,也不缺装东西的承载器 当我们不能用三言两语,让别人知道我到底是谁的时候。 我们就缺少“迅速表达自己身份的附和品。” 而奢侈品恰恰就满足了这样的需求。 奢侈品的包不会在材质选料上边做太多文章,因为他们知道消费者的心理: “我只关心自己为什么需要LV的包,而不会太关心LV怎么做包”。 (4)制造用户模版 引导用户使用,就得先模拟用户使用后的效果。 再好的产品,干放在那,也不会引来大面积的使用。 前文提到的airbnb,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摸索后发现,只是在自认为的需求人群中寻找目标用户,很难形成市场。 于是他们找了一些互联网上比较有影响力的民间明星体验民宿,再让他们把这些体验故事展现在社交网站上。很快就引起了轰动效应。 正在看文章的各位,你有没有印象。微信刚上朋友圈这个功能不久。类似《17岁少女如何靠朋友圈月入超百万》的文章出了很多。也正是看了这些类似的文章,从此你的朋友圈多了很多做微商的朋友,可能还包括你自己。 还比如:好多人因为看了《告诉你专车司机是怎么月入4万的》等文章,自己成了专车司机。 以上二者都是认为创造并影响社会共识的典型事例。 人们无法认知到某个抽象的新事物,能给自己带来的什么好处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制造出一个或多个用户模板,让准用户认识到可以从平台上获取什么样的价值,以此作为使用的诱因和参照。 后记:没有社会共识的产品终将沦落, 只顺应社会共识的产品会被动。 互联网创业的根本是“创新”, 也就是创造新的社会共识。 如今互联网运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创业推动力隐藏: 全球范围内,创业成功的比例仍不超过1%。这其中,有很多失败的案例其中有着类似的逻辑。人们却难以洞察,依旧重蹈覆辙。 而一切的偶然都是有隐形的推动力,伊卜生帮你发现那些隐藏的推动力。 2.运营策略缺失: 常规的自媒体、互联网产品的运营方法漏洞很大。 a.自媒体:充斥了太多浮夸的内容, 表面吹嘘的《我是怎么5个小时写出阅读10万+的文章的》、《起好名字你就成功了一半》等文章不绝于眼,却难以让受众找到模板化的方法。 b.互联网产品: 常规的讲运营策略的内容结构: ASO应用市场策略: 安卓市场..... APPstore...... SEO...... 预装..... 活动策划、事件营销.......等等。 很多都是散乱内容的罗列或是只分析了表面现象。 关键的是: 其一,此类内容大多是讲被动营销的手段。 在没有达成社会共识之前,被动式的产品策略难以取得成效。 其二,在没有达成社会共识之前, 单纯的扩大品牌露出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运营成本高得吓人,转化率低,而且抱着从众心理下载的用户卸载、跳出率又超高。企业白白消耗金钱只得到了一些虚空的数据。 3.平台运转困境 “平台化产品思维”。 很多人期待平台自动化运转,却不得不靠给用户奖励、补贴维持运转(学滴滴)。 可能的局面: a.承诺了不给:丧失信用。 b.承诺了给了,一旦不给就会停止运转。这就是伪需求,虚空的市场。 c.要持续的给,要么烧光自己的钱,要么烧光投资人的钱。 创造社会共识是产品能自行运转的前提。 “我的产品解决了一个用户痛点”。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