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这么多,科技公司在愚人节开玩笑究竟为哪般?
5、百度启动凡尔纳计划,科幻作家刘慈欣任顾问 百度公司宣布在4月1日启动“凡尔纳计划”,该项目是对人类未来学进行研究的计划,“凡尔纳”取名自著名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百度将邀请国内外未来学及科幻领域的多位顶级研究者与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组成研究团队,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则被聘请担任其顾问。 点评:这一脑洞很大,“未来学”还是挺科幻的,不过一看就是假的,并且不知道是要做什么。 6、搜狗推出可以打字、充电、贴膜的搜狗膜膜打 “膜膜打”是搜狗的黑科技新品,看似只是一张普通的手机膜,实则可以满足用户打字、充电、贴膜三大刚醒需求,完美解决手机充电问题。其充电膜通过高系数压电纳米材料采集来自手机按摩、按压等产生的能量。同时利用混合电力放大器,完成电力传输任务,内置的混合放大元件,将小压力转变成大电力。而且用户在使用搜狗输入法时,搜狗膜膜打的能量转换达到最大。 点评:这一脑洞不算很大,但比较逼真,从理论上来说可行的,只是当前技术成熟度还没达到水平,与搜狗输入法业务结合也比较紧密,搜狗当年通过“typany”智能输入手环在“愚人节营销”取得很好的效果,还是挺驾轻就熟的。 为什么科技巨头要做“愚人节营销”? 愚人节营销,是近年来兴起的科技公司“营销盛宴”。从过去少数公司尝试,到现在越来越多公司参与,进行创意脑洞、文案策划多个维度的较量,大家在愚人节营销上越来越用心,比如阿里云会有找专家论证可行性,再比如腾讯、搜狗等玩家还推出了高水准的视频,为什么大家都会在愚人节这天扎堆来“开玩笑”呢? 1、愚人节营销是一种常规的节日营销,而节日营销很重要。 营销除了要有一鸣惊人的“大招”之外,在重点节日结合场景做“常规”营销,是十分必要的。科技巨头这些年越来越意识到“节日营销”的重要性,最成功的案例有两个:阿里巴巴成功将双十一打造成电商行业的购物节,腾讯凭借微信红包抢占了春节这一过去互联网行业的冷门时刻。现在,节日成了科技巨头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在节日,别人都有存在感,你没有,你就输了。一些公司的营销人员在朋友圈吐槽“愚人节刷存在感没啥意思”其实是酸葡萄。 2、愚人节营销是科技公司传递业务品牌形象的好时机,这是大多数科技公司做愚人节营销的核心目的,做得好可以加分、做不好不会丢分。 科技公司平时是不能吹牛的,说大话会被人质疑。但如果借助于愚人节这样的特殊场合,顺势跟风发布一款本不存在的产品,则不会有人觉得不妥。在发布“虚拟产品”时,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自身业务,如果与业务没有多大关系,发布脑洞再大的“产品”,都没什么意义。阿里云发布量子智能,是希望让大家意识到中国有科技公司在研究量子计算,体现其业务的核心价值在于“计算”和“智能”上;搜狗两年前发布typany智能输入手环,以假乱真;今年又发布智能贴膜,都是主打输入法本身,这表明如何让用户输入更方便是搜狗孜孜不倦的追求。 3、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愚人节无疑是一次激发科技行业“脑洞大开”的机会。 在平时,科技公司思考新产品、新业务,都必须结合实际,被当前的技术水平、自身的业务现状这些束缚,这影响了大家的想象力。在想象力上成年人不如小朋友,愚人节让科技公司都换成“敢想”的小朋友,看上去是一次营销盛宴,实际上是一次“思维体操”,它不是刷了“存在感”,还刷了“未来感”。许多愚人节营销都体现了科技的未来,比如阿里云的量子计算、蚂蚁金服的AR(增强现实)技术。一些想法,比如量子智能,再比如贴膜输入,说不定将来就成为现实呢?事实上,百度2014年愚人节的“筷搜”,在2015年就真做出了原型产品。 “愚人节营销”应该怎么做?
整体来说,今年愚人节,阿里云的Me2量子智能、搜狗的“膜膜打”这两个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经得起理论推敲,与业务紧密结合,面向未来的技术,堪称愚人节营销的经典。 微博@互联网阿超 微信 罗超(luochaotmt) 注:相关网站建设技巧阅读请移步到建站教程频道。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