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http://www.0888zz.com/)- 科技、建站、数据工具、云上网络、机器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编程要点 > 资讯 > 正文

特别报告:揭秘互联网帝国的饿狼本性

发布时间:2016-09-27 11:23:38 所属栏目:资讯 来源:网易科技 
导读:副标题#e# 本文为网易科技旗下精读栏目作品,精读关注全球前沿科技报告。 颠覆或许是会议室中常常提及的词,但如今商界最显著的现象不是对既有秩序的推翻,而是,一群企业超级巨星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了牢固的核心地位。其中一些是经过彻底革新的传统企业,如

  罗斯福当年的演讲内容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又重现了。少数大企业再次蓬勃发展,对全球经济加强控制,与其它企业兼并、进一步扩大规模,并享受高额利润。美国企业利润在GDP中的比例创下自1929年以来的历史新高。苹果、谷歌、亚马逊等公司在当前美国经济中稳稳当当地占据着主导地位,就如同罗斯福当政时期美国钢铁公司、美孚石油公司、西尔斯百货等企业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这些现代大企业中,有一些是早已知名的明星企业,它们自身经历了许多次彻底变革。有一些是新兴领域的新秀。还有一些是依靠电脑技术魔术般打造出商业帝国的科技领军企业。但所有企业都已学会如何结合自身规模和灵活应对政府监管的双重优势。它们正在各种领域中超越竞争对手、拉开相互间的距离,并逐步建立针对竞争的强有力的防御机制,其中包括投入巨额资金。在美国,大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资金占GDP的10%,而在日本,这一比例高达47%。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管理学专家曾提出“大型企业将终结”这种说法,因为当时的大公司似乎逐步被私有化的经济类型所取代。AT&T等大企业纷纷解体,国有企业被私有化。高科技公司仿佛从天而降。资深管理思想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宣称,“《财富》美国500强榜单已失去意义。”他的观点恰巧与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不谋而合。罗纳德?科斯是一名学者,他曾在1937年《企业的本质》中谈到,只有提供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服务,企业才具有存在意义。

  但现在,规模似乎再次变得举足轻重。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旗下研究机构Global Institute的计算,全球10%的上市公司创造了80%的利润。每年营收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创造了近60%的全球总营收以及65%的全球市值。

  对规模的追求在全球范围内催生了兼并与收购的热潮。1990年,全球共有11500笔收购交易,交易总额相当于全球GDP的2%。自2008年起,每年的收购交易已攀升至3万笔,交易总额约占全球GDP的3%。全球规模最大的饮品企业之一Anheuser-Busch InBev欲以1070亿美元收购另一家跨国饮料公司SABMiller,最近美国的反托拉斯机构批准了这笔巨额交易。

  在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中,巨星效应(superstar effect)最为明显。《财富》美国百强公司产生的名义GDP的占比约从1994年的33%增长至2013年的46%。《财富》美国百强公司创造的营收在500强公司总营收的比例从1994年的57%增长至2013年的63%。赖斯大学教授古斯塔沃?古隆(Gustavo Grullon)及其两名同事的研究数据显示,1997年和2013年之间,美国上市公司的数量从6797家削减至3485家,几近减半,这折射了企业并购和规模扩大化的趋势。中等上市公司的销量几乎是20年前的三倍。利润率的增长同市场集中程度成正比。

  与此同时,初创企业发现,自身的发展面临更多困难。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罗伯特?利坦(Robert Litan)以及布鲁金斯学会的伊恩?海瑟威(Ian Hathaway)强调,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当前初创公司的数目创下新低,破产的公司多于新建立的公司,从而推高了所有公司的平均创建时间。美国员工跨州跳槽和搬家的频率也达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美国商界在竞争和市场集中化之间更迭交替  

undefined 

  美国知名商业历史学家阿尔佛雷德?钱德勒(Alfred Chandler)曾把美国内战之后的商业历史总结为“10年的竞争和90年的寡头垄断”,也就是说,激烈竞争之后市场就长期处在集中化的状态中。数字化革命很可能也在重复这种模式,不过覆盖范围更广——在全球范围内重现历史。

  内战过后的数十年,美国的两大行业——炼油业和炼钢业爆发了激烈的竞争,强盗式资本家借机快速打造大型企业。规模经济和科技创新提升了生产力、降低了成本,这让强盗式资本家戴上了友善的假面具,使人们误以为频繁并购或市场集中化没什么坏处。

  零售和消费品行业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少数公司远远领先于其它反应较滞钝的竞争对手。西尔斯百货在芝加哥创建了规模庞大的邮购业务,相较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此举让它拥有了压倒性的优势。宝洁、亨氏、菲利普莫里斯、福特和通用汽车也致力于成为知名的国家品牌。1896年首个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把新兴工业经济的12家领军企业计算在内。10年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计算中这12家领军企业的三分之二被更换了。再过20年,这份名单不断地发生变动,一些相同的名字再次出现。

  美国实力最强的银行家J.P.摩根(J.P. Morgan)通过向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购买卡内基钢铁公司而加快了市场集中化的脚步。他把卡内基钢铁公司与他已拥有的几十个小型钢铁公司合并后以14亿美元的估值公开出售,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资。耶鲁大学的内奥米?拉默利奥克(Naomi Lamoreaux)详细研究了1895年和1904年之间的93起并购交易后,发现72家并购后公司占据了相应行业至少40%的份额,其中42家公司占去了至少70%的份额。这42家公司包括通用电气和美国烟草公司,它们分别占据各自市场高达90%的份额。掌控这些大企业的人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积累着金钱和权力。美国参议院中充斥着这些人,这些参议员被熟知为“百万富翁俱乐部”。

  美国人对商业的信念以及对机会均等主义的信念发生了冲突,因此开始变得不确信起来。1890年的《谢尔曼法案》试图解决垄断问题。美国宪法的第16条修正案引入了所得税,第17条修正案要求美国参议员应当通过全体选民投票推选,而不是由当地立法机构决定。

  但是民众对此的反应依旧相对平缓。反企业情绪弥漫的时期(如上世纪10年代和30年代)过后的一段时期总会颁布有利于企业的政策(如上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无论是何种时期,在把美国联邦法规转变为准入壁垒上,大企业总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到1930年,大多数大企业都由职业经理人管理,掌控者则为数名股东。在上世纪50年代,大约半个世纪前创立的一些大型企业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地位。每个行业都由数量不多的几家公司主宰,例如,汽车行业的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以及电子产品业的通用电气和西屋电器。这些公司均与政府维持着密切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商贸领域的放松管制和全球化趋势让美国公司的优势有所减弱。但数字化革命似乎引发了另一场彻底变革。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