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创业生态调查:理性的力量正在占据上风
一名内部人士对i黑马透露,稍微上规模的孵化器往往都运营着多个众创空间,它们会把申请入驻的项目,集中放在一个空间里面,“永远都带你去参观人多的那个。”苏河汇北京负责人赵炜也说:“你发现那些人明显就是叫过去充个样子,电脑都没通电。”总部在上海的苏河汇,进驻北京的时间是2015年6月,彼时创新创业掀起高潮,为了找个房子办孵化器,赵炜大费周折。 业界很难对创业孵化器做一个严格界定,有提供办公场所的,有卖咖啡的,还有设立基金做投资的。目前最为一致的认知是,至少得有物理空间。 于是,有房子的地产商成了这场热潮的积极参与者。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地产商在真心实意搞项目孵化。 赵炜直言,地产商进入,本质肯定是卖房。 谭君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做孵化器甚至也可以与地方政府打好关系。创客总部在北京的孵化器面积2000平米不到,但在北京百公里之外的保定,拿到的是一个一万多平米的场地。 其实,从账面上看,孵化器算不上一个划算的买卖。按照北京不同地段标准,一个工位的月租金大多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按此价格计算,即使在满租的情况下,工位租金也无法完全覆盖孵化器整体租金和运营的成本。即使是算上创业服务,包括财务、招聘、法务、市场、培训等方面。有知情者表示,“创业团队对这些服务付费的能力很小。”这些理论上行得通的逻辑,远达不到商业模式的范畴。 政府补贴成了地产商们开办创业孵化器的重要动力。根据各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孵化器按国家级、省级等分类,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50万不等的奖励补贴。各级各部门叠加后,这也将是一笔不菲的资金。 除了一次性的资金补贴,税收返还也是常见的做法:国税部分上缴,地税部分返还。而某地一区委书记曾电话乔会君,告诉他除了公司的税收能返还,高管的个人所得税也能返还。 因此,创业孵化在一些地方,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已经有些变味,做微商、开淘宝店,包括围绕微商做营销推广和设计都被地方纳入创业的范畴。 春节前,深圳一家名为“地库”的创业孵化器曝出了倒闭新闻,成立4个月,烧了100万,最高峰时仅有10个团队入驻。孵化器的人员也在离去,据联合办公品牌WE+的HR介绍,现在每天能收到一二十份来自孵化器相关人才的应聘申请,“以前是一份都收不到”。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并不是所有的孵化器都在艰难度日,市场经济的淘汰机制如今正在发挥作用。i黑马在北京实地走访中发现,凭借前期名气的积累以及区位上的优势,也有一些孵化器的入驻申请远远超过孵化空间所能容纳的面积。“按照概率来说,(孵化器热潮)已经有一年了,那至少也要倒闭一些的。”谭君认为,创业都是九败一胜的事情,创业孵化器的成败不宜做过度解读,甚至在他看来,“倒闭一些孵化器,反而是一件好事,一个国家的创业创新,不能靠着一股非理性的热潮来支撑,当大家都回归理性,创业和创新的水平,就真的提升了。” 资本并未远去 那么,在北京的创业者中,是否存在着像当前某些“寒冬”论调所言,“融资困难”的现象呢? 关于投资机构的统计数字并不支持这一观点。清科研究中心的2015年投资报告显示,风险投资在去年迎来了历史最好的时代。中国天使投资机构全年新募集124支基金,披露金额约203.57亿元人民币,较2014年增长了两倍。投资方面,2015年中国天使投资机构共投资2,075起,披露金额超过101.88亿元人民币,各项数据同比2014年也均增长2至3倍。 数据一比较,就可以发现一个问题:2015年募集的资金还有一半还没花出去,再加上以前的积累,天使投资的“资金池”并未枯竭。特别是2014年以来,老牌VC/PE机构的一批少壮派合伙人离职创业,诞生了一批新基金,这些新基金刚刚募到了钱,肯定不会在2016年甘于沉默。 实际上,身边的例子也证明了现在还谈不上“寒冬”: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关村最大的一家创业培训机构——创业黑马学院黑马成长营第12期的167位创业者学员,从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二月底这不到 3个月 时间里,企业融资、并购、新三板上市、四板挂牌及已申报IPO已达 22笔,这中间还经历了一个投资机构基本没开工的春节! 统计中还没有计算同一期的魏老香创始人魏利娟,她以经营酱香型火锅店切入,做得风生水起,3月8日刚刚宣布获得锦盛鑫源9000万元投资。 无可否认,目前确实有一些创业者融资困难,特别是一些去年年初时很火的,以敢烧钱著称的O2O项目。但是,并不是所有创业者都融不到钱。 宜花科技的创始人荣超 去年12月15日宣布,获得了十四个月之内的第四轮融资,由元璟创投领投,SIG海纳亚洲跟投的数千万美元投资,让他的公司估值达到了2亿美金。他以IT手段提升了整个鲜花行业供应链的效率,公司成立时间还不到一年半。 其实,这也是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在起作用。如今,更多的创业者们已经不满足于在创业大街的咖啡馆内坐而论道,他们正在与实体经济更紧密地融合,试图用互联网+促进一个个产业的新生。 在北京,有一家 “绣花张”,其现任掌舵者张智勇的父亲是中国明清古绣收藏第一人,但是张智勇却把“绣花张”从潘家园的小古董铺带到了国贸,像国际奢侈品一样明码标价,然后又自己编程实现了店铺的远程规范管理。如今,他又创建了名为 “只有一个” 的电商供应链平台,一端对接潘家园的上百商户,另一端对接300多个移动互联网电商APP,立志把孤品文玩和传统手工艺品送进千家万户。据记者了解,他的平台自去年圣诞节上线以来,每个月业务量都在翻倍增长,一些商户在他这里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经营多年的线下店铺。 北京还有一家叫 “天际数字” 的公司,已经登陆了新三板。其创始人吴国平在建筑设计行业已经浸泡了十多年,如今他正在用“工业4.0”重新构建建筑业的生产方式。据了解,吴国平的平台和互联网沟通工具已经上线,正在全国各地布局,完善自己的“工业4.0”产业链,仅2015年一年,他就完成了三家公司的并购或入股,目前在谈的还有六七家。很显然,他根本没有时间跑回中关村喝咖啡。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