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http://www.0888zz.com/)- 科技、建站、数据工具、云上网络、机器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创业热点 > 点评 > 正文

那些殡葬业的互联网“破壁者”

发布时间:2016-04-07 16:16:01 所属栏目:点评 来源:品玩
导读:他的骨灰在这一天被埋在了上海郊区的一处墓地。在所谓的“葬礼”上,围绕在他墓碑周围的,除了他生前从不联络的弟弟和弟媳,只有养老院的院长护工和一空网的两个工作人员。

改良者

殡葬业服务 殡葬O2O 殡葬电商平台

(礼佳礼仪创始人,李静)

李静的公司是最早与一空合作的传统殡葬公司之一。她的行业经验让她乐于相信,在上海这样的地方,只要有渠道,人们就愿意接受更多“新鲜的”殡葬形式。

就在接受采访的当天一大早,李静就主持了一个没有哀乐的葬礼,家属要求播放的是《大上海》和《甜蜜蜜》——死者生前最爱的两首歌曲。越来越多的葬礼上,人们不再穿白戴孝,不再嚎啕失态。很多人开始自己要求定制统一的服饰,或者干脆按照西方葬礼的服装标准,也有更多的人开始要求用胸前鲜花取代臂上的黑纱。

李静觉得当这种之前从未有过的市场需求出现的时候,渠道和信息就变得格外重要——让客户知道,别人家提供不了的服务,这里可以。

李静18岁入行,浸淫在这个行当中二十余年,资深的老殡葬人。而她进入这个行业的原因就是,吃了信息不透明对等的亏。

1998年春节年初七,李静来到上海找工作。一份“摄像招聘”的启示吸引了她,她想,“一定是影楼”。招聘人员语焉不详,只是告诉她管吃管住。李静就高兴地答应了。

一位“师姐”一言不发地领着李静,李静只觉得“越走越不对,怪怪的”。走着走着就传来了哭声,然后就是堆满了花篮花圈的过道。师姐跟她说了第一句话:到咱单位了。

从那一刻起到如今,李静亲力亲为她接下的每一场葬礼,积累下的信誉如全靠人们的口口相传。在这个毫无品牌概念的行业里,没人在意她的公司叫什么,也没人信得过她的同事,只要她不出现,顾客就不安心。

与王丹和马雷相比,有个没有传奇故事的新殡葬人叫张文——东北姑娘,身材高挑、五官姣好,英国管理学硕士海归,即使是在北京三里屯这样被各类风情的时尚女郎熏得审美疲劳的地方,她也能吸引足够高的回头率。

殡葬业服务 殡葬O2O 殡葬电商平台

(元舟生命创始人,张文)

她是家境殷实、父母宠爱的独女。大学期间,张文无意中看到一集《天天向上》,节目请到了两家台湾做殡葬服务的公司,他们的工作人员将这个在中国大陆似乎见不得光的行业讲述得活色生香。节目结束之后,张文发现自己对这个行业“一见钟情”了。

在英国留学期间,她选择了去台湾交换学习,单单就是为了那两家殡葬公司。张文给他们投去了实习简历,却杳无音信。于是她就常常假装顾客,混进人家店铺里问这问那。四个月的交换期,让她领略到了同样文化背景的社会当中更加专业和体面的殡葬行业标准。

尽管同样遭遇了父亲三次断绝父女关系的“威胁”,张文的“元舟生命”还是在2015年10月份开张了——一家没有陈列任何殡葬产品的线下门店,张文把它装修的像一个咖啡店。“在三里屯摆这个店叫做设计现代工业感,而摆在殡葬一条街,大家都只以为你施工未完成”。

和王丹相似,做一个纯互联网平台的念头也在创业初期很快地被张文否定了。“便捷、高效和拉低价格都不是这个行业的核心,它永远的核心一定是体验性质的。”她想从最基础的细枝末节来改变这个行业——不卖商品,只有个性化服务,以及面向殡葬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服务。

“相比其他行业,这个行业连最基本的信息化都没能实现,殡仪馆服务商还都是用笔用纸,写完了扔掉烧掉。”张文说她要先把这个行业的服务水平提升到社会平均水平,在这之后,人们才能真的对殡葬品牌和线上交易产生信任。

(编辑:应用网_丽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